400-123-4657
点击量:799 时间:2024-03-29
尼迈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完成的杰作,2011年库哈斯到访时称其为巴西利亚最精彩的两个设计之一。
建筑被水池环绕,通过坡道和栈桥与外界相连,著名景观设计师马尔克斯精心安排的亚马逊植物在各个方向漫入建筑,三道平行承重墙形成了有意压低的宽大无柱空间,建筑将空间、材料、结构、色彩、花园及艺术品以令人惊叹的天才想象组织在一起现代建筑,光影婆娑,高潮迭起,在半个多世纪之后,依然能够击中到访者的心灵。
丽娜·博.·巴蒂1977年接手这个项目时,巴西仍在军政府的统治之下,值得钦佩的是,巴蒂在看过基地后,决定不去拆除原有的废弃厂房,而是加以改造利用,巴迪认为现代主义彻底消除过去的做法应该被反思,当今在大陆被广泛消费的所谓“都市再生”“城市更新”等诸多概念,巴氏在半个世纪之前已经付诸实践。
最终的结果是厂房被保留下来,砖墙及屋架均被加固,最大化地保留并使用了原有的材料与结构,所有的文化设施均安排其中,而体育设施则布置于场地一侧的空地上,由于场地上有一条地质裂痕,故新建筑被设计成两栋塔楼,中间以廊桥相连,各种运动场所被垂直叠加起来。而在形式表现上,巴蒂则迸发出她作为天才艺术家的奔放想象力,创造出后人无法模仿的独特个性形象,使场所在整体上展现出强烈的戏剧性与吸引力。
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整个巴西乃至拉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处于痛苦的转型低潮期,而彭比亚则是这个时期极其稀有的,可被称为杰作的建筑之一。
国内鲜为人知的巴西建筑师Francisco Fanucci作品,现代粗野主义与当代巴西城市完美结合的典范。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有力地嵌入圣保罗的中心城区,新旧对比强烈,充满了重量与张力,有趣的是,现场并无压抑的感受,反而更加激动人心。
保罗. 门徳斯. 达. 罗查,晚年备受推崇的巴西现代主义大师,圣保罗学派的重要人物,生于1928年,2000年密斯奖、06年普利茨克奖、16年金狮奖得主。
1993年接手项目,将这个1897年的古老手工艺学校改建成美术馆。罗查的初衷就是揭示其历史价值而不是追求新的建筑形象,外观上仅仅只是剥去了残破的抹灰表层而露出其高质量的红砖结构,内部釆用玻璃顶棚覆盖了原有的三个室外庭院,增加了面积约同时,给室内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光线效果,在㡳层增加了报告厅、工作间、仓库等功能用房,在改造后的内庭中添加了金属桥及一部液圧电梯,深棕色的金属板与经过时间风化的砖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此之外,罗查再无更多的手法介入,而是像文物修复专家一样,用最简单的策略,让那些沉默的古老建筑以一种恰当的现代的方式得以重新呈现。
巴西当代中青年建筑师Angelo Bucci广受关注的优秀作品。在宽10米进深25米的狭窄场地中,创造性地将泳池抬起地面六米与屋顶平台齐平,仅用三根立柱及两片横梁出挑,即将整个建筑架起,在留出地面花园的同时,也让使用者获得了在空中畅游并享受阳光的别样体验。整个建筑出人意料却又顺理成章,建构清晰,细节精湛,与精心设计的立体景观与循环水系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城市中微型绿洲。
已逝的百岁老人,当年柯布的巴西小弟,现今的大师奧斯卡.尼迈耶八十高龄时的激情之作,于1996年建成。一贯的尼式曲线米的白色圆形体量降落于岬角之上,似飞碟,如花朵,象酒杯;凭借其纯粹的形态与山峦岛屿、碧海蓝天形成平等之关系,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今天的我们当然可以质疑老先生的简单粗暴雕塑思维,但身临其境,感受是恰如其分,堪称完美。此时馆内展品已然无足轻重,最重要也许是建筑与风景的关系,参观的路线就是环览里约全景的过程。
位于里约港位置最突出的毛阿码头,周边是巴西近10年来最大的都市复兴和再开发区域。
西班牙当红老公鸡卡拉特拉瓦受邀设计,面对极佳位置和优厚条件,卡氏一如既往地摆出一堆骨架,矫揉造作,虚伪浮夸,空洞无物,大而无当。据说是釆用了大量的节能减排技术,实际是耗能巨大。平心而论,结构工程师出身的卡氏早期的桥梁设计精彩绝伦,成名后得到大量项目机会,反而越来越过度表现。
坐落于里约东海岸,䀝邻奥运会场,原计划2004年投入使用,结果拖延了近十年才完成。
设计者是普奖得主法国人鲍赞巴克,沉寂了十年的鲍工突然发力,漂洋过海揽到大活,该综合体包含了一个歌剧厅,一个演奏厅,电影院,大量的排练厅及舞蹈室,展厅和一个多媒体图书馆。
令人惊讶的是,建筑师一改以往优雅细腻的法兰西风格,而转变成全面向巴西前辈致敬的奔放手法,底部架空,景观水体渗入,弧形坡道,奢侈的大面积开放公共空间与二层平台,曲线形态等等,不一而足,虽然并无太多新意,倒是得到了巴西建筑界的一致喝采。
遗憾的是由于位置偏远且被城市高速路环绕,以及后期运营缺乏内容事件与资金等问题,大好设施,用者寥寥,不仅令人有几分惋惜。
由年轻的建筑事务所Bernardes +Jacobsen设计完成,是对码头区原警察局的更新改造再利用。
独特之处是参观流线,先由电梯将观众送上新楼的最高处俯瞰整个码头景色,再通过一条飞架于新旧建筑之间的封闭廊桥进入旧楼逐层而下,老楼的每层均为展厅,而外覆绿色U形玻璃新楼内包含了办公,多媒体展示,报告厅及一个小学校。
顶部一片云状屋盖伸向老楼,似乎是设计者的得意之举,实际却显得牵强,新旧之间关系生硬且格格不入,与同一大陆的智利同行相比,巴西的青年建筑师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教堂位于里约老城中心,由尼迈耶的学生埃德加.丰赛卡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设计建造,呈现为高75米㡳部半径106米的圆锥形状,顶部为希腊十字窗,外墙是带下斜遮阳的预制混凝土方框;
内部与欧洲传统教堂的序列空间截然不同,一个四端是彩色玻璃窗的圆形神圣空间向天高耸,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新大陆的自信与激情。
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了诸多优秀建筑后,保罗·门德斯·达·洛查于1968年被军政府驱逐出圣保罗大学,真至八十年代才得以回归,正是这个设计于1988年的建筑使他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
设计构思大胆直接,手法却细腻老到,利用场地的微小高差及与道路斜交产生的三角形斜边,起承转合,张弛有度,洛查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
圣保罗学派的奠基人若昂. 巴蒂斯塔. 比拉诺瓦. 阿蒂加斯完成于1967年的重要项目,也是圣保罗学派最经典的作品,几乎呈现了圣保罗学派的所有特征,同时又极具个人化的天才表达。
建筑外形简洁有力,由14根锥形柱将一个方盒托起,空间完全开放,围绕中庭布置教室、图书馆、报告厅、办公室和餐饮、展览等辅助设施以及坡道系统,整体结构与形式功能完美结合,建筑师将众多建构与非建构的要素协调地组织在一起,再次开启了巴西现代主义建筑当中隐含的线索。
1957年,丽娜. 博. 巴蒂通过其声名显赫的丈夫得到了这个项目的委托,基地位于圣保罗大街一侧的公园之中,下部有隧道穿过,巴蒂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巨柱抬升结构,巧妙地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开放空间、自然环境及展览需要等一系列问题,而的混凝土及整体架空的姿态,既有对早期巴西现代主义的承继,又具备了圣保罗学派的显著特征。
里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是长久以来被忽视的里约建筑师阿方索.爱德华多.里迪1953年的杰作,在里迪去世后的四年1968年建成使用。
时至今日,里迪已经被认为是连接里约学派和圣保罗学派的重要人物,是他的这个项目确定了巴西现代建筑的新方向,提前提出了圣保罗学派的突出特征:自由的地面层,慷慨的公共空间以及透明的外表。
建筑由一系列极富戏剧性的斜拄框架结合箱体悬挂结构相互支撑,打开了通向海湾的视线与通路,也使得内部无柱空间完全开放流动,可自由开窗及分隔,充满了原创的新鲜感和趣味性以及早期现代主义的优雅气息,被评价界盛赞为永不过时的经典。
位于里约市中心。1934年新任部长将其委托给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巴西建筑师鲁西奥.科斯塔,而后者说服了政府,专程邀请柯布担任顾问,然而事实上大师扮演了项目领导者的角色。
这个方案全面贯彻了柯布的底层架空,平面自由,屋顶花园等五项现代建筑基本原则,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的现代主义高层公共建筑,该总部为巴西现代主义建筑定下了一种包容并蓄的基调,大胆地将现代与传统,世界与地方融合在一起,这样的一种态度和立场对于后来的巴西建筑所展现出来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