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点击量:767 时间:2024-03-28
人民网上海9月1日电(轩召强)近日,和美荟艺术空间活动之“感恩——陈家泠五年贵都”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举办,海派名家、年逾八旬的陈家泠历时半年创作的五联屏彩墨巨幅新作《贵美静安》正式亮相引发关注,这也是陈家泠首次将中国传统绘画中描绘亭台楼阁的“界画”手法,运用到钢筋水泥建筑中。
“今天的时代精神,就是要创造,要发展,要有活力,要有包容。我的画,和这种精神好像不谋而合。”陈家泠坦言。
《贵美静安》绘城市建筑如绘桂林山水,玻璃幕墙上晕染出的白云倒影,令观看者恍惚以为氤氲的山水一片,但是现代建筑钢筋水泥的硬朗线条与起伏的天际线,提醒着观看者面对的是汇集现代建筑各个时期符号代表的静安区——左边有少年先锋队的标志伫立在屋顶,那是中福会少年宫,意喻着未来的希望;右边,是上海展览中心顶部的红星闪闪,意喻着国际交流。仔细辨认,还有嘉里中心、恒隆广场、璞丽酒店,以及郁郁葱葱绿树怀抱中的静安寺、静安公园的一池春水等等,似真似幻。
各种标志性建筑重新排列组合,体现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意象与主题,也体现着静安的包容与吉祥,但现代建筑结构在线条上的不自由,却在玻璃幕墙上得到了解放——层层叠积、交错铺陈的色彩墨韵像大自然的镜像一般,构勒出了悠远清空的意境,轻松又随意。画面左下角掠过的几行飞鸟点缀了整幅画面,也在巍然不动的高楼广厦间引入了山水之灵,陈家泠笑言,“你晓得伐,那里原是画画时不小心沾上的一个墨点,硬要抹去,只怕擦坏了画面。”但是,可能的瑕疵,却最终成就了一瞬间的灵光。
已是83岁高龄,陈家泠为何还会有如此新鲜创举?这得要从5年前一次意外摔跤说起。2015年6月的一天,陈家泠在一次展览中将一幅新画好的画挂上高处,想站得远一些好看效果,哪知脚下凳子一滑,他摔倒在地,摔成了股骨骨折。为了离主治的华山医院近一点,一个月后,在朋友们的安排下,陈家泠搬进了贵都大酒店养病。到2020年,陈家泠已经入住这里整整5年。这5年间,他的创造力像是得到了很大的激发。一幅幅赏心悦目的山水大作,一件件红色题材的献礼画作,都诞生在酒店一间小小画室里。陈家泠先生也一次次从这里出发,去各地写生,跋山涉水,挑战自我。2016年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陈家泠应邀创作的巨幅作品《西湖景色》,就给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也许没有重重摔下这一跤,我会被之后密集来临的这些奖项,这些荣誉,冲昏了头脑,在艺术追求上翘起了尾巴。”正如陈家泠所言,得,或者失,正是在起伏之间获得的一种平衡。
艺术离不开生活,这也是陈家泠近年来打破纯艺术与各个生活领域之间壁垒的努力,让艺术照亮普通人的生活。陈家泠虽年至耄耋现代建筑,仍坚持去革命圣地写生,从韶山、井冈山、娄山关到延安、太行山、梁家河,陈家泠的革命圣地之旅,既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自我净化,又是一次目识心记的山水游观体验,从“美的角度”观看。随之而来,他的作品褪去了“圣地山水”的神圣光环,使之进入“可望、可居、可游”的状态,成为诗意的栖居之所;沟壑、崖壁的线条与原野的块面交织,形成画面的主旋律,铿锵有声;而另一面,又是桃花十里,流水花开。人性中对美的需要,超越了认知的界限、国界、地域,诗意无处不在的画面上,是博大恢宏的家国情怀。
陈家泠在75岁高龄的那年,还赴西藏采风写生,长达一个多月,在四五千的海拔上行走创作。他说:信徒们向着西藏的神山朝拜,五体投地,无比虔诚。我也是在朝拜,我朝拜的是艺术之神,它就是在我眼前的,这一座座高山,一片片的湖水,这几百年的老树,还有这灿烂开放的花。师法造化,中得心源,“我要以造化为师”,陈家泠用摄影,用速写,用绘画,用一个画家的观看,与自然对话,吸取灵感。他说,“我的画是跑出来的,是朝拜而来的。”
也许是习惯了步履匆忙的节奏,也许是翻越三山五岳的功底积淀,陈家泠经常会被善意提醒:放慢脚步。其实队伍中很多80后、90后都有点跟不上他的脚步,更勿论他的同龄人。
陈家泠总说,自己是一个内心极不安分的人。这个不安分,其实是“玩”的一种天性使然,是一种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自己的表现。而在陈家泠身上,我们看到了两种力量:一种是开放的,一种是传统的,正如他的创作始终坚持传统而又紧扣时代的脉搏,他的作品属于当下与明天。陈家泠的故事还在继续,他认为,艺术的高处,已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哲学的问题。人入老境,尤需返璞归真,返老还童才能重新唤起生命力,真的艺术更有哲学性,高度也在此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