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点击量:889 时间:2024-02-07
在安藤忠雄之前,现代主义三巨匠之一的柯布西耶就是一位使用清水混凝土的大师。安藤忠雄毫不隐晦地表达其对柯布西耶的崇拜与敬仰,但在清水混凝土的使用上,安藤忠雄无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在清水混凝土精致化的再创造上,安藤忠雄将混凝土粗犷肌理与日式精致化处理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混凝土材质之美,通过对混凝土材质表面的精致化处理,他将这种表面的平滑和精致衬托出混凝土本来粗犷的自然美感,使得混凝土的美感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对平凡普通材质的深耕式的挖掘和处理,这与禅宗崇尚物之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安藤忠雄也是一个运用自然元素的大师,他的建筑空间虽然密闭,但通过玻璃材质与独特布局的采用,将自然界的风、光、自然植摘,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引导和借用,使人在密闭空间中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中的自我,这正是安藤忠雄建筑所追求的意境。禅宗继承老庄学说,提倡“朴素而天下莫能与其争美”,就是安藤忠雄建筑语言最好的注解。
在经济经历高速腾飞转而陷入经济泡沫继而停滞大时代下的日本,就好比一位短道速跑选手冲过终点,成绩斐然而气喘吁吁,瘫坐于地继而趋于安静,进而思考接下去的竞赛。生活在这样大背景下的安藤忠雄,正是担任了日本社会这样一位思考者的角色,慢与停滞的社会经济现状为日本人停下来思考提供了时间维度上的前提条件,而安藤忠雄则提供了空间维度的物质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安藤忠雄在一个正确的时间点引入了传统日本禅宗智慧,并将这种宗教般超脱于尘世的超然精神融入了自己的建筑空间,为经济滞涨时期的日本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在安藤忠雄众多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不管是普通的居室建筑——住吉的长屋,还是成羽町美术馆迷宫、直岛美术馆等文化性建筑,抑或宗教式建筑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等等,安藤忠雄一如既往地将空间作为生命思索与超脱尘世的试验地。李清志先生在《安藤忠雄的建筑迷宫》中,将安藤忠雄的所有各种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称之为“逃城”,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过。这些建筑,即使使用功能各异,体量空间各异,但均为无趣味抑或炫目的一切东西的空灵空间,他们只是一间间将人束之密阁的建筑,通过物理性的建筑实体屏障制造内闭的虚空空间,将人与喧嚣尘世隔绝,使人超脱于繁复的人事,但同时,这些建筑却又是行驶着人类生活中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繁复的人事的场所。这与禅宗所提出的“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的精神内涵正是殊途同归。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宗派,其目的无疑是指向令人悟道成佛,逃离六道轮回,以睿智和修行度越今生,明白一切皆为幻象。而安藤忠雄的建筑,亦是“度人之所”,他们的差异不过是,一个是寄托于言语与精神,一个寄托于建筑空间语言与人的行为。禅宗强调“即心即佛”,直指人心,顿悟成佛,成佛求之于人的内心而不求之于外物;而安藤忠雄的建筑则是指向内心的那根手指,非媒介亦非载体,其空间正是这样一个引子,引导人回归人的本心,无向外求。因此,安藤忠雄的空灵朴质的建筑空间引导人回归本心,回归环境与材料的本真,回归自然现代建筑,回归生命,“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具有禅宗美学特有的静寂平和的空灵感,直指每个参观与使用空间人的内心。以极简、直接、纯粹之形式,这正是禅师传道所常用之法,正如六祖“本来无一物”般偈语、黄檗禅师之棒喝般直接。禅宗强调“平常心是道”,提出日常生活是道。禅宗提出在尘世的生活中悟道。安藤忠雄的建筑具有各式各样的具体功能,这是人类生活各种各样具体需求之所必须。这正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禅宗之道。修行无须遁入空门,无须刻拘泥形式,只需认真生活,处之自然,求之内心。形形的各式功能建筑空间既是生活之功能场所又是修行之场所,意者经历这种空间顿悟得道而坦然于事,行者经历这种空间醍醐灌顶而悟道超然于人世。
[摘 要]国际主义设计不仅抛弃了任何传统的装饰形式,而且将包豪斯的理性主义设计精神推向极致,形成了功能至上、形式简洁单纯、无装饰、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设计风格,流行于世界各地。其中以密斯凡德罗设计的西格莱姆大厦为代表,它代表了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最高成就,又标志着国际主义对现代设计宗旨的一种背离。。到最后,功能至上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便不声不响地被国际主义给突破了。这一时期的建筑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是早期现代主义设计理想的一个转向。
20世纪初期的艺术和设计运动可以说是此起彼伏,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发展的同时,另一种设计思潮正在悄然兴起。这就是以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代表的现代设计运动。现代主义首先在建筑上产生,欧洲以德国为中心,二战以后转到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一种简约、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虽然这种风格的构想形成于20世纪初期,并有很多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及其作品有大量的推广,但是很少有现代建筑是建于20世纪上半叶。直到二战后,最终是透过成为各种机构和公司的建筑,才成为了居主导地位的建筑风格。
之前在欧洲发展的现代主义,经过在美国的发展,成为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到20世纪60、70年代,这种风格广泛流行,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建筑,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米斯凡德罗在提出的“少则多”原则在战后有了趋向于极端的发展,甚至到了一种为了形式的单纯性放弃某些功能要求的程度。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结构和玻璃幕墙结构成为国际主义建筑的标准面貌。到这一阶段,形式变成了第一性。原本的目的性被取消了,而为了达到所采用的手段成为了目的,这是国际主义的核心。因此,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具有强烈社会主义色彩的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变成具有强烈美国资本主义特征的国际主义设计,本来为无产大众服务而发展出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现在变成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的国际主义设计。
德国包豪斯发起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到美国之后转变为国际主义风格。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大的质的改变。现代主义运动在欧洲发起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色彩,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风格,而是为了把以往为上层权贵的设计服务方向改变为为社会大多数服务的一种手段。格罗佩斯在包豪斯时期,非常强烈反对讨论风格,对于他来说,风格或者形式,只是为达到目的后出现的一个必然结果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与他的老师彼得 贝伦斯的功能主义立场是比较一致的。在现代主义的几个大师之中,只有米斯比较讲究简单明确的设计体现的美感,即便如此,设计的目的性、功能性依然是第一位的。这种以形式为结果而不是以动机为中心的立场,是现代主义运动的初衷,也是最为可贵的地方。
国际主义设计是现代主义设计在战后的发展,从设计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战前的现代主义设计还是战后的国际主义设计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和理性化的特点。在设计形式上,国际主义设计受到米斯凡德洛的“少则多”( less is more)主张的深刻影响,在50 年代下半期发展为形式上的减少主义化特征,逐步从强调功能第一发展到以少则多的减少主义特征为宗旨,为达到减少主义的形式,甚至可以漠视功能要求,因而开始背叛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仅在形式上维持和夸大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西格莱姆大厦是世界上第一座玻璃盒子的高层建筑,完全没有任何装饰,为了达到减少主义的最高形式要求,使建筑表面体现出格子式的工整网状形式,米斯甚至为这座大厦设计了特殊的遮阳窗帘,他设计的所有卷帘式窗帘只有三种开合方式:完全打开、完全关闭、一半开合,因此,可以达到工整的外表形式要求。室内完全不安排任何装饰,黑白两色的色彩计划、单调的几何形态,体现出他追求减少主义的动机,而功能则往往屈从干形式目的。这样一来,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原则被背叛了,功能在达到减少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目的上,可以、并且必须服从形式要求。无论减少主义会造成如何的功能上的缺陷,为了达到形式目的,也必须遵守形式一致的要求。现代主义开始以来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基本立场,终于因此为目的所,让位给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的原则。玻璃幕墙建筑,钢骨家具,减少主义成为了国际主义的核心内容,象病毒一样蔓延西方世界。
可以说国际主义建筑是早期现代主义理想的一个转向,背离了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想。走到了现代主义理想的反面。国际主义建筑发展到极致之后不但使用者的心理功能需求被漠视,就连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造成社会中的青年一代开始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逐渐产生不满情绪,这种广泛的不满倾向。国际主义逐步被后现代主义运动所掩盖。
论文摘要:介绍了现代建筑的思想源起及因素,分析了现代建筑的理论观点及设计手法,研究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形式、技术与特性,通过两位建筑大师的设计精神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以帮助人们了解现代主义建筑的多样化发展。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着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着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首先现代主义自欧洲开始迅速的向世界各地引导潮流,因社会文化及经济条件的因素产生了建筑创作向美洲迁移而在美国发扬光大。这些都是因为欧洲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先后到达美国,如其中着名的有葛罗毕斯、柯布、密斯、莱特等,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一60年代,现代主义在美国极度的蓬勃发展。就针对以下两位建筑大师设计精神来简单探讨现代主义建筑。
柯布的形式法则从设计作品来看显然受了几何形体的影响,在各向立面的诊释,运用了许多立方体及圆柱体形;他说现代建筑构造应由几何精神去解决。例如他在1929年设计的萨伏依别墅,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主义建筑精髓的表现,就是简单的外部装饰和对使用功能的重视,更由于他喜爱面之几何处理。他说:“现代建筑师都害怕各种立面的几何成分。现代建筑构造上的大问题,必须经由几何形去解决。”
密斯·凡德罗的贡献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1928年提出的“少就是多”集中反映了他的建筑观点和艺术特色。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这座建筑也是代表建筑最初的作品突破了传统砖石结构封闭形式,采用开放式的空间使用大量钢柱承重,使得室内空间得以大量变化较为活泼,给人有简洁明快的感觉。充分显示密斯·凡德罗说的“少即是多”,以及藉由新材料、新工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而其中第一个影响是因为战后欧洲各国的经济拮据,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这点在建筑的发展上则抑制了建筑师追求复古主义做法。第二个影响是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带来了更多新的建筑类型,也使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第三个影响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及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引起了社会大众心理上强烈的震憾。采用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整体而言19世纪中晚期时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启发传播。
西欧有一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比较系统及激进用于建筑创作改革的主张,因而大大的推动了建筑改革。对于这些年青建筑师所提出的观点,当时有过许多不同的名称,诸如功能主义、客观主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以及国际式建筑等等。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则有更多人称之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现在则称之为现代主义。这种强调实用性结构以及采用新材料的建筑论点,用以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精神。现代建筑基本精神因素为:1)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2)认为建筑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3)建筑设计对象的思维改为普罗大众。建筑必须通过形式及特殊功能的语汇来表达。
现代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新的建筑材料,以较现代化的材质,突显与旧建筑不同隐喻或意象。比如说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钢构件、平板玻璃材质等。建筑师或先进的知识分子企图利用建筑设计改造,来达到影响社会现状的目的,所以新建筑的形式及功能中最能引起大众讨论及在理论上可辩证的,则需要实际理论作基础,这其中包括建筑如何满足现代生产及生活功能需求;如何与工业、科学技术互相配合,刺激了建筑师在设计上有了极大的主张和改革。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观感,对于建筑学的领域有着极大的影响。其中的便是各国的经济拮据,因此有着务实的想法;也因建筑设计是针对大多数人不再有阶级之分,所以建筑师的设计便走向简单、实用的造型。大量的制作出来先有实用的功能再来想外形,由功能性引导形式。当然工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许多建筑类型,并且使得建筑材料及结构和设备都有着显著的进展。虽然说钢材料仍然是当时主要的结构材料,但是钢的强度却比以往要来的好,结构自身重量也有所降低;另外钢筋混凝土结构也朝向轻质高强度来发展,预铸的技术开发越来越成熟使得铝材大量的引用在建筑中,所以建筑师可用的元素大大的增加,建筑的形式也变的多样化,建筑的功能也更贴近生活需求。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建筑风格因受不同时代的政治、社会、经济、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等的制约以及建筑设计思想、观点、和艺术素养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关于“现代建筑”字义上最流行的概念之一,就是它意味着战胜复古主义,或者换句话说,战胜“先前模仿过去风格”的做法。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从时间上来说,现代主义建筑主要是在20世纪发展起来的,但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应该说早在19世纪就已经有这种思潮的孕育了。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及其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经历了荫芽、发展、高潮三个历史阶段。萌芽:在欧洲,探求新建筑的运动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德国著名建筑师辛克尔原来热心于希腊复兴式建筑,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急剧发展的年代,他为寻求新建筑的萌芽,曾多次出国考察。辛克尔认为一味模仿古典是不够的,新的时代需求新的建筑形式,古典的形式是属于古典时代的,因此,他认为在建筑和建筑思想上应该有一个本质的改革,以新的形式来满足新的时代需求。法国建筑家理论家科萨·达利和德国建筑家戈特弗里德·萨姆帕尔在19世纪中期也提出类似的看法,认为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应该出现改革,以新的形式和方法来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发展:在欧美真正在创新运动中有较大影响的则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芝加哥学派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工艺美术运动”遵循拉斯金的理论,主张在设计上回溯到中世纪的传统,主张设计的真实诚挚、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设计装饰上从自然形态中吸取营养。代表人物莫里斯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其探索重点恰恰是要取消工业化造成的恶果,是要否定现代设计赖以依存的中心――工业化和机械化生产,目的是通过中世纪的、哥特的、自然主义的三个来源,来挽救在工业化咄咄逼人、装饰风格横行霸道的时刻的设计精神。 到了世纪之交,工艺美术运动变成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影响因素,促使欧洲的另外一场设计运动――“新艺术运动”的产生,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其目的是想解决建筑和工艺品的艺术风格问题。反对历史的样式,想创造一种能适应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装饰。其装饰主题是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的曲线,凡是墙面、家具、栏杆及窗棂等装饰莫不如此。由于铁便于制作各种曲线,因此装饰中大量运用铁构件。虽然仅流行一时,它仍是现代建筑简化与净化过程中的步骤之一。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以高层建筑得名,它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在建筑造型上趋向简洁与创造独特的风格,明确反映了为适应工业时代的形式。其代表之一沙利文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先驱,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其功能的含义包括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本身的表现、建筑形式的象征等。沙利文对于建筑与整个大环境的协调要求是走在时代前面的。1907年成立的德意志制造联盟以贝伦斯为代表,支持建筑的新思潮,主张在建筑设计上创新,使功能、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并满足当时社会的要求;大力宣传和主张功能主义和承认现代工业。其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被西方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高潮:比较早提出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基本思想的包括奥地利人阿道夫·路斯、亨利·凡德·费尔迪和彼得·贝伦斯等人,在以上这几位现代建筑先驱的思想影响下,年轻一代的建筑家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真正完成了现代主义建筑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大师――其中最具有世界影响意义的德国设计家、教育家格罗庇乌斯、密斯、瑞士建筑家、理论家勒·柯布西耶和芬兰建筑大师阿尔托,加上美国的赖特,他们五位大师组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力量,通过建筑实践和教育实践,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数千年之久的传统建筑、传统设计和传统美术教育体系,建立了崭新的体系,新建筑思想、新建筑原则、新建筑教育体系终于得到确立。他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使现代主义成为国际建筑的标准风格,成为设计上的国际主义风格,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建筑面貌,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城市面貌,改变了都市天际线的形式,影响迄今依然非常有力。
在材料本身的质感、结构所创造出具有形体感和空间意识表现的技术上,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很注重的方向。艺术表现注重于建筑造型的面和体的表现,这一部分崇尚形式及结构的美是跳出简化建筑外观造型。因此可以说现代主义建筑是根据技术、材料与艺术相结合的精神产生。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与技术包含应同工业化时代条件相互的配合应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的革新,摆脱历史建筑样式的紧箍咒放手创造新形式。
现代主义风格有如下特点:重视建筑的居住功能,以功能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强调材料特性与建筑结构的特性相适应,并通过设计使其更好发挥;突出建筑设计的经济原则,以最低的开支达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性;强调要废弃建筑表面的外加装饰;在具体设计上,空间的考虑最重要,设计应从平面的画面式设计转向立体空间的雕塑式设计上来;建筑设计的基础是逻辑性、科学性,而不是视觉美的装饰性。现代主义风格体现在住宅上有着几何线条修饰,色彩明快跳跃,外立面简洁流畅,以波浪、架廊式挑板或装饰线、块等异型屋顶为特征,立面立体层次感较强,外飘窗台外挑阳台或内置阳台,合理运用色块色带处理,给人简洁、质朴,返朴归线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在新的技术、功能需求衍生出新形式造型的基本条件下,用了大量新的工业材料及强调功能性、理性原则,最后发展到少即是多的原则。建筑师设计简单的造型丰富了普罗大众的需求,使得建筑之形式及功能,变得可亲近及人性化。因工业革命的技术突破,刺激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飞。
以建筑为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以来,就坚持面向大众的基本立场。为了改变传统的、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建设方法,而大量采用工业建筑材料,比如水泥、玻璃、钢材等,大幅度的降低了建筑的成本,同时,还改变了建筑的基本结构和建筑方法,采用大量预制件、现场组装等方式。为了降低成本和达到新时代面貌,现代主义完全取消装饰,实现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鲁斯提出的“装饰即罪恶”原则。在形式上,出现了简单的立体主义外形,色彩基本是白色、黑色为中心的工业化的中性色,建筑由柱支撑,全部采用所谓的幕墙结构,遵守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一种单纯到极点、冷漠而理性的立体主义新建筑形式。我们可以把它的建筑设计形式简单总结如下:
(1)功能主义特征。强调功能为设计的中心和目的,而不再以形式为设计的出发点,讲究设计的科学性,重视设计实施时的科学性与方便性。 (2)形式上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受到艺术上的立体主义影响,推广六面建筑和幕墙架构,提倡标准化原则、中性色彩计划与反装饰主义立场。
(3)在具体设计上重视空间的考虑,特别强调整体设计,反对在图板上、预想图上设计,而主张以模型为中心的设计规划。 (4)重视设计对象的费用和开支,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规划,从而达到实用、经济的目的。
本文先从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形成和特点进行描述,再通过现代主义建筑文化对观念,和对实际建筑作品的分析。阐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最后表明我国应该注重建筑文化个性化,根据中国国情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确的选择和重组,重塑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使中国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再创我国古典风格建筑艺术繁荣时期的荣耀光辉。
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社会生产大分工,设计也因而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建筑有了个性发展的空间。加之技术的不断加强和新材料的出现,使得西方现代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背景。西方的建筑从此不仅在建筑实践领域内正酝酿着新的变革,在建筑理论和美学领域,也同样在酝酿着一场变革的风暴。
现代主义建筑是以新材料、新结构、新形式为核心的建筑,又称为功能主义或理性主义。它顺应当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设计者通过结合当地风情,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摆脱以前建筑样式的束缚,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经济在飞速发展,出国留学深造的人越来越多,进入我国学习的人越来越多,网络也越来越普及,这使得世界文化宝库得到了最大化的扩充,因为有了人才的交流,以及网络的普及,才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来到了中国。但归根结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之所以能在中国长久发展,是因为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原则上符合中国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功能性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设计所追求的目标,“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中国现代建筑的重要主张。现代中国建筑设计以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充分结合艺术与技术对空间进行大改造,注重传达文化内涵与绿色生态设计,灵活地将建筑个性化。现代化建筑风格拒绝繁复的装饰,讲究建筑本身造型,注重空间结构图明确美观,十分契合现代中国快节奏、简约富有朝气的生活气息。
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一个拥有大红外观、斗拱造型的典型中国特色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中国馆以钢材焊接搭建塔楼骨架,它结构大悬挑,层层叠加向前倾斜的倒梯形构造,使得工人绝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高空焊接的严峻情形。整体布局明确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国家馆如花冠高耸寓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坦汇聚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各馆区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场地西侧、北侧和东侧为地上两层高的地区馆,其南侧为中华广场。形成以南北向主轴的统领空间,构筑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可谓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中国馆的建造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大胆创新,具有现代意识,符合当代国际上的高层审美趋向,是现代建筑风格在我国沉稳发展的重要证据。
现代主义建筑注重功能性,合理利用空间给人类带来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了人类对居住的基本功能需求,对中国工业化时期的建设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共同来探讨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向:
任何一种设计都是通过优化产品最终服务于顾客,设计师应始终铭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宗旨,在设计的时候应该站在顾客的角度去体会,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创造出功能性十足的东西。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工业生产的飞速发展而时刻变化的。我们顺应时代,也该顺应地域,因地制宜。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入乡随俗,在我国,北方和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沿海和内陆……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景,不同的气候和风俗习惯,无论我们的建筑要在哪里落脚,我们都应该做有根据的改变才能建造出被当地人所推崇的建筑。
在这个文化大荟萃的时代,人们的见识不断增长,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类对美的需求,作为建筑设计师应该大胆的用,用科学驾驭以往不敢用的造型,和以往没用过的结构。
中国是个历史文化悠久,颇有底蕴的国家,那么多年的历史不能因为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搁置一旁。中国建筑设计师肩负着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我们的建筑只有贯穿我国历史文脉,才能真正算得上是中国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我们才能真正的骄傲和自豪。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文化在文化整合的时生碰撞,擦出火花,这必然会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转型。它标志着传承已久的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分解以及新的融合,诞生了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文化体系。今后必然会有更多的外来文化大荟萃,只有包容多元文化,改变自己,才能使中国现代主义建筑风格走的稳,走的快。
世界文化多元荟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在将来会愈演愈烈,我们愿意打开国门就意味着我们准备好要互相学习,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就是我们学过来的好文化,它顺应时代的号召,为人类带来更具功能性和观赏性的生活环境。可是过去吸取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即便是与时俱进所吸收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文化,也要入乡随俗,因地制宜的使用,而不是一成不变地使用和滥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好的文化为我国人民接纳,在我国长久发展和传承。建筑文化的汇合与融通,实际上代表着中国民族文化与现代工艺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特征的融合,只有把这三者结合好,我们才会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建筑。
[1]王.当代建筑设计应遵循的五项原则[J].美术观察,2014(09):24-25.
[2]丁力扬. 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的移植评中国当代建筑师实践的现代性[J]. 时代建筑,2013(01):32-39.
[2]王颖.“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J].建筑师,2011(03):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