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点击量:765 时间:2024-02-05
气温虽已逼近冰点,但艺术展览却在沸点,上海博物馆自“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画艺术展”后,将推出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众多对中国油画影响极大的作品将齐齐亮相;龙美术馆的向京个展也将展示一位女性艺术家看世界的态度。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伦敦女王画廊分别展示乾隆和查理二世的艺术形式,剖析东西方审美的不同和融合。
“巡回展览画派”始于1863年,俄国皇家美术学院的14名应届毕业生,不满于必须用圣经或古代神话为题材进行创作的规定,最终与皇家美术学院决裂,成立了“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同时,他们打破美术展览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展览的旧格局,在各大城市巡回展览画作,该画派因此得名。除了在本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外,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对中国油画艺术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本次特展共展出包括克拉姆斯柯依、列宾、列维坦、希施金等多名杰出油画家的代表作在内的68幅油画,通过风景画、肖像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较为全面地展示19-20世纪初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向京的五个主线)、“”(2006-2008)、“这个世界会好吗?”(2008-2011)、“S”(2012-2016)以及一组名为 “我看到了幸福”(2002-2010)的架上尺寸作品,在2016年首次亮相北京之后,更多的作品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首次露面,这也是向京自1995年中央美院毕业之后规模最大的个展。
2015、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携手上海工艺美术学院、东京艺术大学分别于在北京、上海、东京成功举办了两届巡展,取得一定成果。此次2017第三届薪技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及上海工艺美术学院主办,海内外艺术家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薪火传承”。 此外,12月15日,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将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两个校区开启,具体详情可从官方渠道了解。
留下空间,是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设立的第三个非营利艺术空间。本次开幕首展邀请年轻策展人汪单、姜俊共同策划旅美艺术家沈凌昊个展——“当幕布拉起,我们的对话早已完结——留光显影”。此次展览的主作品“剩余物-留光”便试图通过视觉和观念来呈现记忆“留光”后的“追忆”。然而,在展览开始后,“我们”的对话真的完结了吗?“留光显影”以追忆的方式试图开启新的讨论。
此次特展共展出作品164幅。其中明清作品29件套共71幅,均为故宫博物院的典藏精品,其中明四家、清初四王、董其昌、陈淳等画家的重要作品均会在本次展览中展出。展览同时展出近现代作品18幅,当代作品75幅。作为苏州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美术进京特展,展示了明清以来直至当代的苏州美术创作精品,让观众感受苏州艺坛的勃勃生机。
王琦是一位集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美术组织和艺术交流于一身的20世纪中国美术家。本次展览以作品和文献相结合的形式,包含“战时青年·革命美术”、“美院卅载·刀笔相济”、“林木新颜·都市交响”、“桑榆非晚·彩墨抒怀”等板块,呈现了他在革命时期的版画和素描作品、以及在央美的三十多年中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写生创作、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艺术活动和晚年时期的笔墨书画作品等。
怀一为北京画院理论部研究员、《大匠之门》丛书执行主编,同时对绘画、书法、造器有所涉猎。为此,策展人王加特意为展览起名“书里•画外”,并在展览布局上延伸了这一主题。一层展厅主要展现怀一与编辑出版之情缘;二层展厅则通过怀一的绘画、造器与镌刻来还原他在书画之余的生活状态。展览展出国画,扇骨、紫砂、铜制文房以及花器、茶器镌刻与传拓。
此次展览是巴西当代艺术首次大规模的登陆中国。展览邀请了21位代表性的巴西当代艺术家参加,他们的年龄分布在多个阶段,创作也涉及各种媒介类型,艺术的主题和巴西的历史与当下密切关联。展览同时邀请21位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加并与他们对话。希望通过展览,在两国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构建直观的联系,在材料使用、图像风格、工作方法、问题意识、社会表征、历史叙述等不同的层面上相互连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水域对于人类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水域孕育了人类的先祖,人类也在不知不觉中,创造了伟大的长江文明。这条大河,穿越千古,他塑造和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更是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成为人类精神的象征。虽然如今在当代话语的范畴中,观众的审美重心已悄然改变,一些“旧时”的题材也早已流入创作及审美的边缘地带,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以长江流域定为时空背景的《云中渔歌》主题当代展不再是单纯的作品展示,更是一场移步换景的长江图。
20世纪初,中国第一代建筑学家崭露头角,他们其中一批最为杰出的代表,如范文照、杨廷宝、梁思成、童寯、陈植等,都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并在归国之后,积极活跃在建筑相关的诸多领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内容。本次展览呈现了1918年至1935年期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20多位中国留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业成就,同时着重展现这批中国留学生回归祖国后的卓越业绩。展览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展现中国留学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教育和展现中国留学生归国后杰出成就。
荆州为楚国故地,楚人在此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荆楚文明,汉承楚制,魏晋风流,无不彰显此地丰厚的物质文化和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本展览共展出80余件楚汉精品文物,包括铜镜、带钩、角梳、纺轮、漆器、丝绸残片等,有多件为二级文物。展览分为“雅:兰膏明烛”、“衣:美不胜衣”、“美:华贵妆奁”、“文:文房雅韵”、“侍:侍俑成群”、“食:珍馐佳馔”六个篇章。
此展览分为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中国国家画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多家国内艺术院校以及乌兹别克斯坦国立画院的30余位艺术家参加的,由新疆一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策划实施的系列“环塔克拉玛干写生活动”的82幅以丝绸之路历史、风土人情为题材的创作与写生作品;第二部分包含了“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的汉唐文物造型及纹饰、丝织品图案,龟兹壁画,新疆民族图案和艺术家写生作品等反映东西方各种文化因素交汇融合及当代审美的艺术衍生品百余件。
此次特展透过“文物收藏”与“包装艺术”,形塑别具时代风格的“乾隆品牌”。本展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打开藏宝箱》展出乾隆皇帝的“百什件”,盒内珍品丰富多元。第二单元《最爱古董》,展示乾隆皇帝接触古物、考证用途现代建筑,探寻历史轨迹的经过。第三单元《珍藏宝贝》,则藉由新制和再利用两类匣盒的交互使用,完整地记录了帝王管理清宫文物,从中应运而生的收纳想法与陈设艺术。第四单元《乾隆品牌》,透过古董和新品的对比,传达帝王品牌涵盖“新”与“旧”两项元素。而文物上所附印的“乾隆制造”,标记着他以古为范、意图超越的想法,展现乾隆皇帝独特的鉴赏品味及艺术风格。
“Aldobrandini 浅杯”制作于约1560-1580年,被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出色的金银制品之一。本次展览将展出一组立有古罗马皇帝雕像的银质镀金高脚浅杯,共有12只,是自19世纪中叶迄今第一次重组展出。展览还将为参观者介绍“Aldobrandini 浅杯”的历史。其他展品包括古代及文艺复兴时期的硬币和奖章,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书籍和绘画等。
本次展览展出了英国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统治时期的艺术品,包括油画、家具、银器和纺织品等,呈现了查理二世对英国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以及艺术对恢复英国君主制、巩固王权的政治作用。展览的重要展品之一为17世纪英国艺术家 John Michael Wright 绘制的查理二世肖像油画。这幅油画创作于1661年至1670年代,描绘了查理二世加冕不列颠国王时的形象,身后悬挂绘有“所罗门审判”主题的挂毯,以此象征他的智慧。其他重要展品还包括查理二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时的镀银装饰品、13-17世纪的欧洲油画作品、宫廷金银器物、家具和挂毯等。
法国印象派大师德加一生中有两个关键词——舞蹈、绘画。为纪念其逝世一百周年,奥赛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1937年法国诗人保罗·瓦勒里写了一本书,以非常诗意的文笔回顾了德加的一生,名字就叫做《德加,舞蹈,绘画》。展览亦借此为名,以德加与保罗·瓦勒里超过二十年的友谊为主题,展出了文稿、画作、雕塑等重要作品。
该展介绍了日本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在电影中的建筑元素,有立体模型、美术作品、背景画等形式,并有日本知名建筑家藤森照信为相关作品提供的文字介绍。展览涉及的作品包括早期的《风之谷》,《千与千寻》中汤婆婆的油屋,《悬崖上的金鱼姬》中宗介的家,一直到近年新作《回忆中的玛妮》等,共呈现了约450件相关建筑背景画和美术设计的电影制作资料。
春日若宫祭作为年末古都奈良的盛大祭典,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深受广大民众的爱戴。春日若宫祭始于保延二年(1136年)阴历九月十七,毫无间断地被传承到了今年已经是第882次举行了。本展是奈良国立博物馆每年举办的惯例展览,展示与春日若宫御祭有关的美术品和文献史料,本次主题为“社家史料与若宫”。
“Québec Bande dessinée” 即魁北克的法语漫画。魁北克漫画一方面继承了法语漫画的历史传统,同时受到美国漫画的影响,具有独特的个性。本展通过7位来自加拿大魁北克州的法语漫画家的作品复制原画,介绍这一地区漫画创作的历史与当今的发展情形。本次展览曾出现在2016年的比利时漫画节,此次第一次来到日本,通过25个足迹回顾魁北克漫画的历史。
主讲人: 乔纳森·马克·基诺耶(Jonathan Mark Kenoyer,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
位于今巴基斯坦和印度西部的印度河文明在公元前2600-公元前1900年间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城市中心。印度河流域城市高度发达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时期早期(公元前600-公元前400年)的城市,比如塔克西拉等,以及其它许多印度河流域、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的定居点都沿用了水资源管理系统。本次讲座将主要关注印度河文明中十分重要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这种文化对后来的南亚传统所产生的影响。
主讲人:马克·雷纳(Mark Edward Lehner,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古埃及研究协会)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掘,古埃及研究协会(AERA)认为位于大狮身人面像以南400米的海特埃尔-古拉卜遗址是建于第四王朝(约公元前2500年)的重要尼罗河港口。目前古埃及研究协会正在探索这个失落的港口城市的最早堆积,即吉萨大金字塔的建造者胡夫法老时期的相关遗迹。与此同时,近年出土的纸莎草文献《梅勒尔日记》为金字塔水路航道的日常使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九色鹿在中国文化中是别具意义的象征,以其优雅形态、纯洁、善良的本性为人所喜爱,广泛存在于中国的神话及典故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出产过六部关于鹿的动画片,其中包括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鹿王本生》的《九色鹿》。《九色鹿》的整体动画风格沿袭了敦煌壁画中北魏时期的风格,却没有全然照搬,动画中众多引人入胜的景致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绘画技巧的完美结合。本次讲座将由《九色鹿》的动画设计师冯健男为大家进行九色鹿动画形象的创作分享。
本次讲座首先介绍在德国汉堡市,通过“城市的权利(Recht auf Stadt)”的运动自下而上所发起的,三个不同时期和不同形式的参与式城市更新案例:“PlanBude”;“Park Fiction”;“Gängeviertel”。然后从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的城市权利,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空间等相关西方城市空间的理论出发,探讨对于城市空间,特别是对于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理解,以及它与城市中,如居民,政府,开发商,规划师等各种行动者(Akteur)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城市更新的模式进行反思。
上海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的起源,那些部分保留下来的旧城区与建筑恰恰构成一段城市历史的缓存,曾经的市民日常生活就发生在这片空间,有一些湮没于历史档案文献,另一些则化作语词、习惯和价值取向,甚至难以名状的情绪,变成了当今“上海市民”这样一种群体的集体潜意识。讲座将通过挖掘这段缓存,清理出一些现代都市文化形成之初的时间线索,还原一系列有趣的生活历史现场,铺就若干审视并解读这段集体经验的小径。
艺术家组合鸟头的最新创作《情放志荡2017——夏至》正在余德耀美术馆展出,中国古典文化与摄影的结合、纸上蒙太奇实验、艺术与技术关系的思考……鸟头的世界昭示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理解。12月10日,余德耀美术馆将邀请到btr与艺术家宋涛一起对谈,看看从06年留下的影像到如今,谈谈鸟头与他们的镜头那些悄然的变化。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褶子(fold)为其著作《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中的核心概念。对德勒兹而言,从人的大脑到宇宙到微粒,整个世界都是由褶子构成,一切都可以折叠、展开、再折叠。他把莱布尼茨抽象的哲学和巴洛克艺术风格结合,认为褶子是以曲线方式折叠的漩涡,蕴含着无穷的潜能。由汪民安教授主编、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办、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刊《褶子》正是受到德勒兹哲学及褶子概念的影响。《褶子》将向国内观众介绍最新的国际艺术评论,而这些艺术评论无不充满着强烈的哲学思辨精神。借新刊发布之际,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邀请中外学者共同为听众解析德勒兹、褶子以及哲学与艺术之间互为激荡的精彩故事。
法国当代艺术家马歇尔·雷斯先生将于12月19日把他的雕塑作品《一、二、三,抓金鸡(Ric de Hop la Houppe)》捐赠给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支持其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与此同时,艺术家本人也将以《雕塑的起源》为题与观众做分享和交流。讲座中,主讲人将解释雕塑的起源和各种变化以及其带来的影响,并也将尝试把演讲扩展到他对艺术的概念和艺术在当今世界的发展现状的探讨。
石窟遗址承载着重要的地域、历史和宗教文明,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叠加损耗,迫使其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因而复原与重构成为十分紧迫的议题。目前,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工程的推进,使得石窟原貌在技术手段下得以最大化复原,亦有多处遗址也在加快推进复原和重构技术。尽管图像和重构永远不能代替遗址,但图像提供了对遗址变化的记录和重构原境的可能,本次讲座正是在这样的语境背景下展开,围绕“石窟遗址的复原与重构”这一主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