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点击量:851 时间:2024-01-18
从上世纪90年代再往后,从公共住房到文化项目,寸土寸金的巴黎俨然成为每个重要建筑师表现的秀场。
比如坐落在巴黎西部布洛涅森林中的弗兰克·盖里设计的路易威登基金会艺术中心,展览中用面对面的两个视频影像作品来让观众近距离体验弗兰克·盖里的风格,外观宛如一艘拼贴的帆船。
由让·努维尔设计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馆(现为雅克·希拉克-布朗利河岸博物馆),像是埃菲尔铁塔旁彩色房子组成的方舟,这个呈现亚非拉地区艺术品的“他者博物馆”,通过设计出坐落于柱子上的空间,释放了7500平方米绿地,保护了周边居民的空间不受侵扰。同样是他设计的巴黎爱乐音乐厅,2006年到2015年耗时许久,建筑师最终并未出席开幕仪式,但仍被称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音乐建筑”。
今日的建筑项目也可以看到科技材料和生态环境的结合现代建筑,无论是巴黎雷阿勒市场的天棚,还是巴黎新法院的矗立,既体现出金属结构的轻盈,也看到注重生态的倾向。这些新项目是否能成为建筑的新朝圣地,还要生活其中的人们长期体会。
展览看完了,但是关于现代建筑的发问和求解仍在继续。展览像是一颗种子,种下了游历获取新知的渴望。作为城市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巴黎的现代建筑历程也可以为中国本土城市更新和建筑革新提供好的借鉴。
自2005年,王振复于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建筑美学笔记》以来,学界关于建筑美学的文化普及色彩愈加浓厚,建筑美学正在从一门亟待建构的学科转变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起居、休闲、文化遐想息息相关的“资粮”和“营养”。2021年7月,王振复的又一新作,《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由中华书局出版,同样是这一“转向”的表征。
便道上“卸”去停车桩,长期占道的私家车不见了,形成慢行优先的“静稳街区”;以红楼公共藏书楼为首的建筑群“卸”下灰浆,沿街建筑纷纷亮出本来面目;速8酒店原有的13个小门店调整为以文化为主题的2个商业业态……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了解到,实施“卸妆术”后的西安门大街改造提升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局部空间更加充分地展现什刹海的多元文化,昔日的皇城主干道如今成为开放的城市建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