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点击量:660 时间:2022-06-13
近年来,我国校外培训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不规范性,一些校外培训机构不仅扰乱了学校教育的正常秩序,还成为增加学生负担的一个重要源头,这也是当前对校外培训机构严加整治的背景所在。不过,考虑到教育培训行业已经成为一种规模化产业,并且是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之一,在规范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对就业的影响,建立预警机制,合理引导从业人员转岗再就业,同时确保他们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防范教培行业失业风险。
在校外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校外培训机构就业人数也有了明显增长。有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第四季度“大学生就业景气较好的十个行业”排行中 ,教育培训行业超越了互联网、房地产,位列第2位,2020年全年的招聘需求同比2019年涨幅达到36%。另从2020年中国教育学专业就业行业分布来看,教育培训行业占比33.46%,比例最高。
“双减”政策之下,行业整治将会在短期内对教培行业的就业总量形成一定的冲击,部分从业人员转岗分流压力增大。为此,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安排,积极应对这种短期内潜在的失业风险。
首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经营行为,稳住就业基本盘。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是对其中的不规范行为进行整顿,特别是涉及学科类培训的项目,禁止应试、超标、超前培训及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中办、国办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出,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此外,对于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要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事实上,只有在严格规范的情况下,校外培训机构才能得到健康发展,这也是稳住就业基本盘的必要之举。
其次,建立完善失业预警制度,防范和缓解教培行业失业风险。鉴于校外培训行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就业阵地,并且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项之一,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要加强“双减”对就业影响的评估。建立和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对治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就业岗位流失、失业人员的转移安置等,进行科学的监测、研判。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失业预警采取相应的对策,防范失业风险。具体来说,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轮岗转岗等方式,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转移安置、就业服务、社保兜底等措施,防范教培行业出现规模失业风险。
再次,做好校外培训行业就业人员的转移和分流,注重保障分流人员的劳动权益。对于治理过程中涉及的校外培训机构,劳动部门应开展就业岗位摸排和统计,以便掌握转移和分流人员的数量和去向。多渠道解决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的转移就业问题。除鼓励分流人员转岗到非学科类培训岗位外,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还可以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比如,针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员工再就业问题,北京市积极拓展就业岗位,人力资源市场重点储备了教学教辅类、技术支持类、运营职能类和市场销售类四大类岗位,还有16个区共提供编制内教师岗位366个。对于涉及人员较多的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裁员数量较多或者关停的机构,必须要求机构进行报备和做好善后工作,包括工资结清、社保转移等。尽快织牢失业保障的防护网,对暂时分流人员开展失业保障和必要的救助。
最后,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的“行业预警机制”。考虑到校外培训机构中吸纳了不少大学生就业,有必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精准性。通过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引导学生尽量避开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行业,以及已经面临风险的行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保护意识,提高他们对于各种风险的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