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易倍

service phone

400-123-4657

NEWS 易倍动态

service phone 400-123-4657

emc易倍 | 行业资讯 |

emc易倍:学建筑设计的就业前景如何?

点击量:772    时间:2024-02-08

  时隔几年,行业过了新拐点,更新一下吧,避免误导。(还真是见证了历史。。。)

  建筑设计产能过剩、建设市场增速下降甚至绝对建设量下降的现象已经发生。当年我判断还有十年红火期,如今已经过去五年,剩下的五年因为疫情搞不好还不够。能力不强,家底不厚,或者信仰不坚定的,就不要来了。

  改扩建市场还有几十年可做,这个判断不变,而且改扩建为主的时代会加速到来,包括乡村和城市。但改造项目技术要求高,挣钱速度慢,项目规模小,过程非常麻烦,肯定不是挣大钱快钱的,想快速致富的也别来了。

  高端产能依然稀缺,能力强,能做到行业顶端的,如果确实感兴趣,可以做。全国目前一级注册建筑师2万7千人,做到前百分之十就是两千七百人,这个要求要达到。

emc易倍:学建筑设计的就业前景如何?

  一个新趋势是施工设计合流,epc成为主要商业模式,行业整合度一定会提升。要么进大企业往上爬,要么做小而精的高端事务所,没有中间道路。行业整合并购和淘汰会加速进行,不转型死路一条。本来就做施工、结构工程管理的,不妨兼学设计,反正都是一起的。本来学设计的,也要兼学施工、管理、技术一大堆。目标最终是完成建筑工程产品,哪个专业缺人就上那个专业,内部流转要顺畅,当然要求也更高。

  1 家境好,不差钱,或者已经挣到大钱,不需要接烂项目,养个小公司几年不进账也能支撑。最好能自己投资自己设计施工。这样的做设计最开心。

  2 信仰坚定,安贫乐道,是我大建筑神教的忠实信徒,不畏惧任何闲言碎语社会歧视亲友嫌弃,能坚定走下去的。这样也不会饿死,苦一点还是能有成就的。

  3 能力水准超高,进入行业顶端,接项目不愁,去合伙或者大公司都容易,且对建筑设计感兴趣(不感兴趣的去别的行业挣的更快成就更高)

  建筑设计总体上,是一种消费行为,把自己的意志变成百年不朽的巨构,那是要付费的。付出青春,智慧,精力,时间,那点设计费只不过是补贴一下硬开支而已,根本不足以雇佣高水平的建筑师。

  没有消费能力的,不要勉强,好好挣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不要贪图虚名和那片刻创造的欢愉。

  也提醒一些甲方:好的建筑师是给你送钱,哪怕设计费高点也是送钱,只要你想好好盖个好房子。别错失占便宜的机会。

  想起小时候,计算机专业一会儿火爆,一会儿被认为过剩,然后互联网时代开始了。。。

  1 国内目前火爆的局面源于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房地产火爆,这当然不是个可持续的状态

  2 但就中国目前的发展情况,如果不出现大的危机,未来应该还会有10年左右比较大的市场,

  只是暴利肯定是不会有了,即使现在建筑设计行业的收益也在迅速下降,因为行业人力供给猛涨,供求关系必然导致趋向平均利润率。

  3 乐观的看,即使十年以后房地产不再火爆,由于之前大量的建筑物质量太差,其实改建、重建还会有很多工作可做,景观环境的优化提升也有很多市场,因此仍然可以维持十年乃至更长的正常市场状态,不会失业或者,但可以想象那时候的行业竞争以及利润率。

  4 更长远的行业发展,我想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行业状况:建筑设计工作量不大,但还比较稳定。收入不高,但也可以正常生活。可以往不发达地区发展业务,比如非洲。

  5 建筑设计行业的优势,从来都不是就业、挣钱这些。这本应是一个古老、缓慢、难度大、高乐趣但不高收入的行业。所以其实会有很多家境不错或者有职业传承的人入行,也比较适合这些衣食无忧的家庭的子弟。建筑设计行业倾向于直接支付你幸福感,而不是金钱。

  6 另外,不管什么行业,做到比较高的层次都饿不死,收入也会不错。做得不好,再火爆的行业也混不下去。对于具体的个人,除非特别顶尖,行业地位影响到个人能力的发挥,才会考虑行业极限的问题。

  因此,只要不是特别没落的行业,择业主要还是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然后选择合适的行业。

  我自己在藤校读博,目前方向就是做设计和制造工具开发的。本科国内某建筑学B.Arch背景,留美拿了两个硕士Ms毕业后在美国某排前三的建筑公司工作了几年拿到了美国注册建筑师。一直有计算机基础,做建筑师的时候就一直在computational team,一边做项目,一边给公司写一点in-house的rhino插件和独立小程序。拿到执照后跳槽到西雅图某个建筑师耳熟能详的设计软件公司干了两年研发,现在回到学校读博。

  在我看来目前有设计师背景的设计软件开发人员的社会需求比传统建筑设计人员更大,也比一般意义上的软件开发人员需求更大。

  美国,几家非常著名的设计软件开发公司一直苦于找不到有足够充分的用户经验的开发工程师。这也就造成了AutodeskMcNeel, Adobe,以及其他一些垄断性公司的最大诟病就是非常非常不用户友好(虽然这一点正在缓慢改善)。主要原因是所有的开发工程师全是技术出身,开发的软件就变得非常以工程师为导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变成极度的以数字为驱动。最简单的例子是用CAD画图,鼠标单击一下画了了一个基点,要画线段还需要输入线段的长度。这样的以数字为驱动导向性的操作显然对设计师以图形关系为主导或者以定性分析为主导的思维模式非常不适应,尤其在设计前期。很多设计软件易学性低下,操作对设计师思维不友好。所以设计师往往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先解决软件问题而不是完全投入精力解决设计问题。几大垄断性公司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如果应聘者有设计师背景,并且也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那就是这些垄断性设计软件公司亟需的人才。但由于学科分类和教育模式的原因,这类人员在设计软件公司中非常非常稀有。收入不会比大厂码农差。建筑学出身的不一定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而CS科班出身的又不会对建筑师的思维和操作习惯有深入理解。当然这两者间有另一个职位是搞UX UI设计的。虽然现在有很多建筑师转行UX UI,可这群人在美国的目标就业肯定优先选择那几个Big Tech,就算回国肯定也是优先选择国内的那几个Big Tech.

  我也有建筑学出身的同学彻底转行做码农,虽然不多。毕竟不是科班出身,要和那些科班出身的,有一身过硬童子功的码农们一较高下的话,建筑学出身的码农后发优势并不明显。在中美两边的IT公司里本身都是里年龄越大上升通道也越窄,非科班出身的码农确实可以凭借着刷题等方法入职IT公司,拿着建筑学从业人员令人羡慕的薪水。但是随着年龄增加,非科班出身的码农要往上爬,玻璃天花板比其他人要低很多,更别说作为在美国的亚裔本就有比其他族裔更低的玻璃天花板。但是在设计软件公司有设计师背景的开发人员后发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后期可以相对容易的成为PM,毕竟不管是设计师思维(用户思维)还是对产品的理解、还是和建筑行业的connection都比科班码农更有优势。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建筑行业的设计软件基本全部被美国软件公司垄断,不光是建筑行业的设计软件,整个工业基础软件、工业操作系统、工业芯片都是我国被卡脖子的技术。中国正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的步伐 ,大搞智能制造,科学发展。但中国几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底层的设计软件。 CAD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被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美国PTC以及Autodesk公司占据达90%以上,国内数码大方、中望软件等只占不到10%的市场。CAE仿真软件市场领域,被美国ANSYS、美国ALTAIR、美国MSC等公司占据了几乎全部市场份额。即使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管理类工业软件领域,高端市场被德国SAP与美国ORACEL公司垄断90%以上。工业设计软件绝不是简单的IT软件,不是普通的互联网公司能够涉足其中的。比方说如果论软件的代码行数,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不是微软,也不是SAP(德国的全球领先软件公司), 而是世界最大的军火商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旗下的CADAM工业设计系统就占据了其中的大半壁江山。CADAM后来开源给了IBM和法国达索,也直接导致了一次制造业的产业革命,也间接催生了近十年在建筑圈大火的Digital Projec和Rhino。(关于CADAM研发的技术和达索的CATIA系统以及Frank Gehry搞的Digital Porject以及McNeel的Rhino之间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可以单独写一篇长文章了,这里不展开)再来看下三大行业,比如制造业:AutoCAD、proIE、ug、SolidWorks、建筑业:AutoCAD、Revit、3dsMax、娱乐媒体:3dsMax、Maya、Autodesk Smoke,以上发现里面经常使用的软件,没有一个软件是我们研发的,它们全部来自国外的软件企业。国内各行各业几乎都在使用的软件AutoCAD,autodesk几乎垄断了中国所有的CAD工具,值得一提的是,反而在俄罗斯根本没有人使用AutoCAD,因为俄罗斯人使用的是nanoCAD, 是俄罗斯自己研发的CAD工具。欧洲许多国家也很少用revit或者AutoCAD,因为他们也有匈牙利公司研发的属于欧洲的ArchiCAD,并且已经反杀到了北美市场。在软件性能不差的基础上反而比AutoCAD以及Revit便宜友好不少,竞争力十足。

  前不久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各种禁令,有些设计公司一定也感受到了使用软件上的限制。2019年,美国开始断供华为,禁止了Ansys对中国的售卖,许多国内制造业公司立马收到严重影响。且不说国内的ansys盗版用户,美方甚至不再允许Ansys向国内正版用户继续提供服务。这种时候,民族设计软件就变得特别重要了。国内很多软件公司在科技部,工信部的牵头下纷纷上马国产设计软件项目。虽然现在依然没有啥重要成果。但是对开发人员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虽然国产软件还没有意识到有设计师背景的软件开发人员对产品的重要性,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和行业的成熟,这类人员的社会需求也会显现出来。顺便吐槽一下国内的大厂对这一领域的意识上的缺乏。要想扩展业务占领高地,国产工业软件完全是一片处女地。阿里和BIM这两年相继推出他们自己的BIM平台,但更多的还是作为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管理类工具来发展,而不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

  最后更新插一句,我始终不认为建筑师背景搞设计软件开发是转行。我们还是依然和在一线画图的设计师站在一起,我们这群人的存在是为一线人员提供更便捷更智能的武器,以帮助他们和甲方爹们的战斗中更高效的完成任务,降低完成每个任务的单位工作时间,以争取更多的个人自由。

  当然,这个就业方向不好走。建筑学出身的人走这条路需要有足够的精力在本专业之外学习大量技能来加强自己。所以并不是一条特别容易的路。我十几年前本科学建筑时就一直在搞当时流行的参数化设计,自学了很多编程语言。来美国念书也接触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工作时有幸能有机会学以致用,用项目(建筑项目以及开发项目)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能。回头看这条路虽然漫长,但也至少能让自己可进可退。

  采访了清华建筑系毕业生达叔,后来在地产公司从事甲方设计管理工作,聊聊建筑行业的工作现状

  泻药。不要把设计热情或者是冲动当做是自己的天赋或者梦想。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顶尖人才也有混不下去的淘汰者,想要在一个行业达到最好的20%都要守得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寂寞与困惑。这个并不容易。在励志做一个建筑师之前,先努力准备高考,建筑学专业的入学分数都非常高。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在大学五年的漫长的学习过程逐渐的熟悉起来。学会熬夜是你的首个必修课。这五年,你会比别的专业辛苦太多,得有准备。希望热情可以帮你度过那些夜晚。祝好运。

  补充:1.这个行业你不会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2.行业的一般收入情况,像老百姓一样正常的生活可以保证你在当地能买得起房子和车,但也仅此。

  学建筑设计,可以像充斥在网络中和图书中那样的建筑案例赏析一样,轻松惬意地了解杰克苏一般的建筑创作叙事话术,游走在各种大咖论坛,端着一杯杯星巴克和留着长发和山羊胡的建筑老炮儿一起玄谈论道;

  也可以放低身段,直接刺破建筑学教育形而上的外衣,正视自身不过是一个普通出身的设计小工,直接往建筑工程中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能打破一切阶级审美伪装的“坚固、实用、美观”道理上死磕。

  咱这套工农兵建筑话术上脑练熟了,就不愁填不饱肚子。当然,既然是工农兵成色,就不想着靠设计这行大富大贵了。好在历史往回看,工农兵从来没真正内卷过,有知识和思想武装啊,不被小农思想的生计观所限随时可以开拓技能啊。

  社会和市场所急用的建筑设计技能,该怎么理解?用以下自创编的情景小段来说:(系列创作,字数一般控制在两千以内,没有艰深的逻辑,浅显而且有画面感。阅读能力在线分钟就可看完,莫急。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关注本人专栏:

  ELI:各位学友,晚上又相见了。今天ELI交流下昨天给就职的地产项目审图优化的一个细节,底商的幕墙分格,这一项别小看,可以优化下来30%-40%的原片玻璃成本。并且可以进而反向影响平面板边轮廓线的定位。不做不知道,才发现优化这一项细节下来,仅仅2000平方左右的超白玻幕面积就可以节省十几万。老板对此结果频频赞许。

  小P:本来对建筑设计的前景很灰心,不知道自己天天在瞎忙什么,这么说来,设计优化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ELI:大家都知道天目里项目,ELI也很喜欢。它的首层空间是明框玻璃幕墙,ELI老板的项目也是对标这个空间效果,就像下面照片里的样式,现在潮流商业空间很流行,超白玻璃,很通透,适合商业空间的展示。

  看起来很规整很好啊,1400的基本跨,正好把8400的柱网化为6等分。而且还兼顾了商业走道所需的消火栓箱的尺寸(1200净宽放720宽消火栓箱+侧面布置DN100消防立管很宽裕)但是魔鬼存在于细节中,就是这个1400,造成了玻璃原片加工的潜在浪费。

  标准玻璃原片的尺寸,大家记住2440*3660。如果用1400*3400这个板幅,扣除玻璃框料中相邻两跨玻璃的构造间隙,还有大约1380*3380。

  这就意味着一块标准玻璃原片被裁成1380和1060宽的两块。而这剩下的1060*3660的余料,恰好不能在本项目中再利用上。因为这个项目中玻璃幕墙剩下的主规格是1400*1100和1400*2000。就差那么一根指头的宽度,尴尬了。

  所以,ELI要求设计院重视这个问题,重新调整影响到立面全局的基本跨。之后合理很多,是这个样子,1200的基本跨,每个柱网7等分。只是消火栓净宽1000很紧巴,管径粗一点或者砌墙误差大一点都可能不好走管,实在不行不妨后置。

  还记得ELI之前给大家分享的这一期云谈吗?这里咱们也谈到了窗格划分的问题。

  小Z:(若有所思...)那个门为什么不也做成1200?不就可以全统一了吗?

  ELI:问得好,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双扇门,去试一下1200宽度,当有人想只开其中一单扇,如果这个人稍胖一些,还方便进出不?所以,设计师做1200就露怯了,大家做的都是1600-1800左右才合理。

  最后ELI提一下,这个例子还反映了立面反向影响平面轮廓定位。也就是说,如果设计师想追求幕墙边跨也是标准跨这种强迫性秩序,就会在确定立面尺寸后,再精细调整决定平面轮廓的定位。这样均一模数的做法,在ELI所经历上海安缦养云酒店的建设过程中,和外方顾问新加坡KHA(Kerry Hill老爷子)的接触时,深刻领受过。

  ELI:好了,今天技术的交流,仍然干活满满哈,学友们回去再慢慢咀嚼,先就到这里,下此再会。

  喜欢我的回答,可以借步关注我的专栏“ELI考工例”或者同名微信公号。有大量干货文章专注建筑方案评析和落地实施优化+地产设计职场答疑解惑,不唯劝退,尽指明路。

  其实要把一个行业做到特别优秀,首先你要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坐冷板凳的打算。学习不是光光靠热情就可以做到优秀。

  曾经加班到吐血时,曾经在其他职能diss设计时,萌生“少壮不努力,长大做设计”的感慨。

  但除去求一技养家糊口之余,我依旧热爱这个专业,是坚持最大的动力。虽然“犹记当年小蛮腰,如今过劳胖成喵”,虽然脱发,睡眠不好,免疫力也下降了……依旧不后悔。

  当然,就这个就业前景来说,目前收入中等偏上,活也多,只是相应的,加班也多

  1、建筑学专业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报考热门。市场规律和市场价值往往反映到高考的录取上,建筑学是目前高考录取分数最高的王牌专业之一。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建筑学专业就业率≥90%,毕业生规模约在1万人次至2万人次。

  2、目前国家对建筑师的缺口很大,完全不能满足需求,且由于它的专业性极强和无可替代性,建筑师的年薪也水涨船高,一般建筑师年薪达到10-15万,成熟的建筑师年薪可达20-30万,故本专业有“金饭碗”专业的美誉。

  3、目前市场上,如果有一定的经验,担任过大型住宅或工程开发的设计,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比如《注册建筑师资格证》,会很吃香。

  4、现如今,房产虽不如前几年火热,但每天仍有百万计的房子在动工,这些都离不开建筑设计人才的规划,所以应届毕业的学生想要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不难,相信只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加上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在建筑设计行业闯出自己的一份天地。

  我们邀请了《亲爱的热爱的》里面韩商言家别墅设计师潘及给大家介绍建筑设计师行业在国内的就业、前景等各种信息。毕业生就业薪资多少?如何晋升?学建筑设计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或许你都能在这篇采访里面找到答案~

  大家还记得《亲爱的热爱的》里面,韩商言家的别墅吗?一直没出来得瑟,那是我朋友潘及的作品。我一搬到上海,就迫不及待邀请她来家里玩,15分钟餐厅聊天,给大家介绍【建筑设计师行业】在国内的收入、前景、各种信息。谢谢小美女捧场,请鼓掌。

  潘及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远远不止韩商言家,她从上个世纪就一直旅居欧洲,米兰理工大学硕士。2001年创业至今,已经是一间业内非常著名的设计公司合伙人、设计总监。国内外设计大奖早就拿到手软,每年一半的时间都在世界环游。今天跳伞,明天潜水。她还拥有最典型的上海女人式精致。我每次看见她都是一身能直接去拍时尚杂志硬照的装备,从头到脚。她永远拿爱马仕,各种各样的爱马仕,后来我发现,她是个爱马仕收藏者。

  在朋友圈文章里看到一句话:如今看人生已过半场,才领悟到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历史的进程。说这句话的大佬,虽不是我专业的,但这句话却揭示了每一个行业兴衰的最重要外因。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走完一生回头望去,都得接受没有成就或成就有限的事实。若非要与个体命运、历史潮流硬杠,不会有好的结果。

  经济学里,有个基本规律,叫供需,供大于求,价格自然凋敝。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不但让地产商挣得银子哗哗响,也让建筑设计人员的收入迅速增长,引来无数学子投身泛建筑类专业。08年之后的五年,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增加了一百多万,是之前从业人员总数的三倍多,企业数量从八千多增加到一万二千多,这个统计数据截止2014年,之后更多。当年填志愿前,拿着这份统计数据给我妈看,她以我人生阅历不足给否了,她选择建筑设计专业的原因也很简单,她同事家的孩子,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体面收入高,可人家01年就入行了,不可同日而语。我爸还好,建议她接受我对专业选择的看法,奈何生在吴语区,男人怕老婆是世道。

  任何行业的设计都极其重视设计经验和从业资历,建筑设计也不能例外,08年以前的从业人员,赶上了建筑行业的黄金十年,不但积累了经验,也奠定了自己在行业里地位,尤其地产黄金十年中挣到的钱,足以养老,这些人是不怕行业变动的。

  再一个,中国人口增长明显放缓,房子的存量又很多,地产黄金十年过后,已不需要那么多设计师了,但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有迅速离开建筑设计行业。企业衰退和设计师的过剩导致恶性竞争,设计费被压的很低很低。08年以后进入行业的,因为当年建筑院系的录取分数线,已被哄抬到金融的水平,本科五年,硕士两到三年,这部分人的入场费用可谓昂贵,好在赶上了黄金十年的尾巴,攒了点经验,但因之前付出太多,这部分人是不愿退出建筑设计行业的。被迫退场的只能是贫寒家庭和刚毕业的建筑系学生,他们没有经验,不能马上干活,能力不足想法还很多,又不愿放下身段去跪舔老板和甲方,与急于挣大钱回报父母、结婚买房的种种现实需求产生冲突,故不能接受长期低薪和加班。

  我认识的很多学长和从业人员,毕业后都没去设计院,去了地产公司,可地产行业明显是夕阳产业了,未来只会越来越麻烦,即使活下来,也必然经历大规模的重组兼并,裁员是必然的,关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未来,看看欧美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史是有必要的,大搞基建的时代过去了,剩下的就是修修补补,很多建筑师不会有历练和实践的机会。国外建筑设计行业比国内有一个优势:土地私有。老百姓还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盖房子,除了政府和公司,国外建筑师还有老百姓作为客户源,中国土地国有,个人很难建房。

  许多人指望做乡土建筑,给有宅基地做设计,这也不符合潮流,要知道,现在国家政策可是推进城市化,明着赶农民洗脚进城。

  许多人指望做商业地产,做高逼格、高附加值的设计,能做这样设计的,得自己肚子里有货,五星级没住过,能想出客户需求么?别墅没见过,能满足有钱人的需求么?

  很多人想着熬成大师就好了,可大师是那么容易成就的么?现在数的上名的大师,除了专业水平一流,师承和关系才是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普通人哪里去找这种关系?扎哈搞参数化设计那么厉害(其实参数化设计,牵一发动全身的函数关系也就我专业供着,参数设计的发源行业都没这么兴师动众的吹),年纪一大把才出头,何况普通行业人员。

  建筑设计行业不仅是产能过剩,结构问题也触目惊心建筑设计,高级人才还是那么多,增加的全是新手。我们这个行业新人很难出头,到处都被老人把持着,矶崎新快九十了,还来中国接项目,扎哈是矶崎新发掘的,扎哈成大师了,也油尽灯枯把自己熬死了,安藤忠雄动了那么多次手术,就是不退休。

  建筑的好坏美丑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谁有话语权谁对,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么多学阀和徒子徒孙把持着这个行业,普通人真没多少机会,别说混成大师了,给大师跪舔都要排队。

  当然了,如果天赋极好,又热爱建筑设计,从小接受各种艺术熏陶,家里又有钱,经得起烧钱培养,又有够硬的关系提携,这样的学建筑还差不多,普通人就别痴心妄想了。

  建筑行业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很多公司都有裁员的情况,再加上最近这两年的大环境导致整个行业的岗位量并不多。

  前几天看到一份《2022中国大陆薪酬趋势报告》,里面覆盖了20+行业的就业趋势、薪资情况分析,以往的报告讲机会,地产设计直接是公开劝退。因此,还没入行的朋友需要慎重考虑了。

  比如,经常要以工地为家;随时被甲方支配改方案;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等等。这些可能都成为了很多从业者想转行的原因。

  最近有不少建筑转行转行的同学来加入我们的交流群,不少正在迷茫观望的同学想看看新的机会点,如果你也有想法转行也可以加入我们的交流群。我们会在群里分享转行的干货和岗位信息,你也可以和同行多多交流。

  「互联网」这个词是片面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一定是各个行业的大趋势。

  如果真谈论当下互联网的红利空间,应该考虑的是各个行业在和互联网结合后,产生的种种新的机会。

  “互联网+”的浪潮,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各个传统行业。作为传统行业的代表,建筑行业也开启了“互联网+”的时代。

  建筑行业是最需要被互联网变革的行业,因为这是最大的数据行业,却也是当前最缺少数据的行业,由此引发的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建筑行业会被互联网变革,但很难被单纯的互联网变革,BIM、大数据、物联网、移动技术、云计算等,都可以打破原来的传统发展模式,所以具备建筑专业背景的互联网人才会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可能你会质疑搞建筑的能转行到互联网吗?就是转的话能去互联网做什么岗位呢?下面我就来说说建筑转行互联网的优势吧:

  建筑设计和互联网产品设计所服务的对象都是一个产品,只不过形态不一样,房子解决的是居住、生活的问题,互联网产品解决的是某一方面需求的问题。两者都要考虑市场需求、用户体验、工程实现、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商场为例,如何定位、商场的人流如何引导,如何增加顾客的游览体验,各种安防设施和风险如何把控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把商场搬到互联网,需要考虑的问题就变成了APP的产品架构搭建、用户体验的路径设计、如何增加用户的成单几率。

  建筑设计师和互联网行业的产品设计师思考问题的流程基本是相似的,有很多工作方法也是相通的。以产品经理最核心的产出“PRD文档为例”,它的思路就是来自建筑行业。

  项目越重要,预算越多,就越应该在开工以前把所有事情想清楚(建筑业有相对较长的设计阶段和蓝图阶段)。跨部门协作(建筑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单位),需求部门应该将全部的意图表述清楚。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方案时要考虑成本测算,互联网产品经理也要会算经济账。因为产品经理的核心就是要做出一款有商业价值的产品,需要考虑产品定位、功能规划,以及团队有什么样的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出最有价值的事情。

  一个人的能力分为两部分,软实力和硬实力。软技能又叫可迁移能力,一般包括认知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规划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不管你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适用。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不设限的行业,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运营、还是设计,或者程序员,只要你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个行业就欢迎你。

  如果你打算转行互联网,但是还不清楚转做什么岗位,可以添加我们知群的职业规划师。老师会针对你的情况给出建议,并且还会分享一些转行干货大礼包,通过下面的链接即可获取:

  现阶段的中国建筑师,跟民工有什么区别,一份体面的工作,却过不上体面的生活。

  《浪潮之巅》中有一句动人心魄的话非常深刻:人这一生能在浪潮中抓住一次机遇就足以抚慰平生了。如果时光回到十年前,正值国内互联网行业大萧条,彼此智能手机尚未普及;而房地产行业住处在如火如荼的黄金时期。建筑师的收入几乎可以轻松碾压各类程序员,软件类专业的在校生对建筑学专业的那个羡慕嫉妒恨啊,十年过去了,互联网一个华丽转身,软件专业完美逆袭。伴随着建筑设计行业的不景气,建筑师在经过甲方和生活的多年摧残以后,只能感慨着生不逢时,时不与我。

  这两年入行做建筑设计的,基本属于吃肉的时候没赶上,挨刀的时候一刀没落下。

  虽然一直在说中国地产泡沫经济严重 市场不景气 拿地疲软+开发商动摇+市民观望

  就业应该问题不大,但黄金时代已过,现在是大浪淘沙的时代,留下喜欢并善于做设计的人,虽然这几年外部各种条件让这个行业看来很悲观,但也促使留在行业内的人不断改变现状尝试新的东西,这或许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

  如果现在要我来评价地产乃至设计院整个行业的收入话,我觉得是下限较高上限较低,平均中偏上。

  行业的收入并没有被拉开差距,归根到底是因为行业的粗放,很多优秀的设计师没法体现自己更多的价值。绝大多数设计院和甲方并不需要你有多优秀,能用就行。大把优秀的设计师跟专科学校甚至培训机构出来的人一起混饭吃,拿着一个月10000上下的薪酬,天天加班,生活质量并不像电视里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

  我的同学里,才华横溢的留学归来的不少,但现在多数仍然在设计院画着普通的住宅,拿着一般般的薪水。最后收入最高的恰恰是几个一毕业就去了地产的(不是说去了地产就是不好,而是地产其实对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设计能力达标就行)或者能拉业务的。

  现在这个大环境吧,我觉得对所有的需要用心去钻研的学科都不友好,把所有高精尖的专业都拉到了夜校培训一样的档次。真的挺唏嘘的。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座机:400-123-4657    手机:13800000000
Copyright © 2018-2023 emc易倍·(中国)移动端下载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桂ICP备202100332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