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23-4657
点击量:819 时间:2024-02-02
辞旧迎新之际,上一年的众多项目画上完美句号,我们开始展望2024令人期待、即将竣工的项目。
这些项目分布于不同城市,有世界闻名的历史遗迹,纪念碑式的地标之作,一场大火将其摧毁,今年凤凰涅槃、即将重生;有美轮美奂的全新文化地标;有开放共享的公共建筑;也有充满活力、朝气澎湃的商业建筑。它们类型众多,亦为人们展示了设计师眼中,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及绿色可持续原则。请一起与我们欣赏:
奥运村规划旨在为人们营造一座花园城市,一系列开放街区围绕塞纳河沿岸景观并与之和谐相处。在奥运会结束后,这里将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满足当地社区长期需求。
多米尼克·佩罗建筑事务所将奥运村视作一个大都市的、开放的、创新的区域。项目不仅要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提供巴黎文化历史、景观、品质等各方面的体验,还要在城市形象、城市规划与体育运动这几个因素中建立紧密联系,既具地方性,也具国际性。
巴黎奥运村分布在三个市镇:Saint-Ouen, Saint-Denis, LÎle Saint-Denis。该项目将住宅、办公楼与各种设施相结合,总占地面积超过119,000平方米。一系列开放式街区围绕着塞纳河的美丽景观和日光。运动会结束后,该村将成为巴黎一个新的永久性社区,满足社区长期愿景和需求。
奥运会期间,奥运村将容纳14500名运动员及其工作人员,残奥会期间将容纳 9000名运动员及其工作人员。
奥运村项目秉持绿色可持续原则,建筑的设计注重节能,减少自身能源消耗,最大程度利用太阳能及地热等新能源。项目设计还有助于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在公共空间种植大量树木和灌木,开辟供小动物通过的围栏通道等。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亦以减少碳排放作为宗旨,助力巴黎实现气候计划的目标。
奥运村项目为来自各地的人们提供优质的城市体验,发现巴黎这座大都市的新面貌。该项目采取长期城市战略思考,创建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区,未来,将立足于本土,服务更多人。
圣母院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大教堂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目标是使其具有哥特式建筑杰作的真实性、和谐性和连贯性。
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圣母大教堂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火灾。这场大火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造成了重大损失。它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象征。大教堂的修复工程一直在进行,预计将于 2024 年重新向公众开放。
经过一番讨论和会议,2020年法国总统伊曼纽尔·马克龙表示,巴黎圣母院在大火中被摧毁的尖顶,将会依照原始的19世纪哥特式设计进行修复。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对其内部清洁方法做了辩论,并于2022年下半年进行。所有内部石材上都涂抹来乳胶浆;几天后,乳胶被剥离,墙壁上的灰尘和污垢被清除,墙壁也变得“明亮”。
那场大火烧毁了这座世界遗产的复杂屋顶结构,修复它需要使用从法国各地收获的1000棵橡树来建造,不仅如此,修复人员还特意驱车前往巴黎以南2小时车程的盖德隆堡,那那里受过中世纪木工的培训的工匠求助学习,据悉,盖德隆堡工匠在修复工作中已经发挥出重要作用。最终目标是使修复后的尖顶“具有哥特式建筑杰作的真实性、和谐性和连贯性”。
目前修复工作仍在进行,并已经取得可喜进展。这次重建工作预计将于2024年完成,希望大教堂将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按时开放。
一棵棵‘树干’从如雕塑般的阅读区景观中升起,一直延伸至屋顶,打造出层层错落的‘银杏树冠’天棚。
Snøhetta 于2018年赢得北京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国际竞赛后,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 (ECADI)的配合下深化设计了该项目的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旨在为人们创造一处学习、信息交流和开放讨论的公共空间,同时彰显出北京在科学、艺术、戏曲表演方面的悠久历史与文化传承。
每一棵“银杏树”都是建筑技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组成了分布式技术系统,承担了气候控制、照明、声学舒适以及雨水处理的多重功能 ©Plomp/Snohetta
图书馆中心有一个大型的公共空间,将人们汇聚于此,创造出一种与传统图书馆截然不同的体验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一棵棵‘树干’从如雕塑般的阅读区景观中升起,直直延伸至屋顶并起到支撑作用,打造了层层错落的“树冠”天棚。屋顶下方阶梯式的“景观”,这里既是一个非正式的休憩区,也营造出一种在“树下”阅读的感受。
建筑立面十分通透,高达16米的玻璃幕墙围护结构为室内引入极佳的采光与景观视野。高耸的玻璃幕墙在东侧和西侧逐渐降低,并与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主动式遮阳装置相辅相成,携手打造室内的舒适环境。此外,该项目使用了模块化组件和合理化的结构柱网,以此减少了对柱子与屋顶模块的定制需求。
设计团队致力于使副中心图书馆达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最高标准:屋顶集成了光伏(BIPV)建筑元素;屋顶结构具有十分突出的热学性能,营造舒适的室内体感环境;主动式遮阳装置的设置以及幕墙材质均采用隔热low-E玻璃;建筑的主要材料来自本地,并采用了模块化组件模式与合理的结构网格等。这是一座面向未来,致力于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
方案结合了海南的城市特征、场地环境条件及科技馆的愿景,整体营造出‘原始雨林与未来科技相遇’的情境。
海南科技馆项目总建筑面积46,528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27,782平方米 ©MAD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继为海南设计“海口云洞图书馆”之后,又设计了又一个重要公共项目——海南科技馆。主展馆形如祥云,与天地自然对话;从主展馆延伸的连廊为市民提供了新型城市公共空间;丰富多样的热带雨林营造整体景观。其中,地上场馆主要包括科技馆主体建筑、天象馆、风雨连廊和室外广场等。
从城市远观,科技馆主体建筑螺旋上升。当参观者进入园区时,抬头可见漂浮于丛林之上的科技馆。科技馆表皮采用FRP材料,如一个银色反光体,极具未来感。
海南气候潮湿多雨,阳光充足,连廊为市民提供遮阴避雨的舒适环境。以科技馆主展馆为核心,延伸起伏的架空连廊向四面八方展开,参观者可以从各个角度进入。连廊将不同功能的场馆连接在一起,连廊北侧为巨幕影院和飞行影院,西南角为天象馆和天文观测台。
参观者进入场馆,仰头遥看,科技馆内部以一条螺旋状的斜坡贯穿展览空间。天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入宽敞的中庭,明亮温暖 ©MAD
五层:前沿科技和太空展厅;四层:海洋和生命科学展厅;三层:数学和科学浪潮;二层:多媒体互动体验区和儿童乐园 ©MAD
科技馆主体为六层(地上五层和地下一层),室内游览动线是由上至下。参观者可先搭乘电梯至顶层360度观景台平台,遥望大海与城市景观。随后逐层向下参观。当参观者沿着坡道向下游览时,可透过玻璃幕墙欣赏室外的景色,也可通过开放的坡道空间一窥不同楼层的展厅。
海南科技馆是发现科技与自然奥秘的场所。它不仅是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好奇心之地,更是一个汇聚公众智慧之地,鼓励大众从城市、自然中寻求想象力建筑设计。
项目与自然山水相得益彰,旨在成为苏州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交流中心与文化艺术发展新标杆。
苏州狮山艺术剧院位于狮山公园的中心区域,由普利兹克奖得主妹岛和世、西泽立卫设计而成。项目用地面积2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428平方米。设计师受大自然启示,希望打造一座融于自然且柔软的建筑。绵延起伏的曲面造型,既如水波流动,又如姑娘裙摆飘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通透的玻璃幕墙屋顶,最高处达43米。这样的设计,不仅营造出开阔的空间体验外,也模糊了室内外界限,令人置身室内也可以随时欣赏周边自然景致。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公共空间以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为主,地上入口处的大面积广场为市民又添一处互动交流之场所,亦可根据需要用于不同艺术活动等。地下一层连接地铁出入口,提升访客可达性与便捷度。设计师利用下沉广场营造出公共空间的多层次立体感,挑高空间引入日常光线,令地下一层更为开阔通透。
狮山艺术剧院由大剧场和多功能厅组成。大剧场作为艺术剧院的核心,总座席数为1280席,采用传统镜框式“品”字形舞台,能够满足大型交响乐、戏曲、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等综合性表演的需求。同时,剧场也是国内唯一一座能够通过整体反声罩移动快速转换成音乐厅的剧场,可提升布场的效率以及观众厅的声场力度和环绕感。多功能厅座席数为500席,满足各类小型表演及活动需求。
建成后的狮山文化广场艺术剧院旨在成为苏州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交流中心、文化艺术发展新标杆。
这是一座根据阳光‘雕刻’而成的构筑物,以剖开的结构面向壮阔的大海,致敬时间与自然。
烟台时光塔是一座50米高的文化建筑,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由底部的半露天剧场、中间蜿蜒的环形展厅和空中的图书馆组成,顶部还有一个独特的半室外“现象空间”,供人们欣赏一年四季中壮丽的自然景观。
烟台这座城市得名于明朝在此设立的一系列烽火台。设计任务书中提出——要为快速发展的新区建立一个海边的“地标”,对此,OPEN给出的回应是:去建造一个有意义的地标。一方面唤起敬畏自然的、古老的仪式感,一方面为新城带来亟需的公共文化功能。美丽的黄海日出以及太阳运动的轨迹,也成为设计中着重考虑的因素。
抛物线形的内壳犹如一个声音收集器,随时收集来自大海的声音 ©OPEN Architecture
时光塔面向大海,其抛物线形的内壳犹如一个声音收集器,随时收集并放大来自大海的声音,其下部的半室外剧场也是观看(芝罘岛方向)海上日出的绝佳位置。位于上部倒置的壳体容纳了一个光线充足的图书馆和一个“现象空间”,人们可以远眺一望无垠的大海、天空。夏季和雨季,雨水可以从“现象空间”顶部的圆形洞口进入,汇集到下方的一个水池(并被排走);冬季的星空下,水池将被放干,燃一束篝火,温暖而浪漫。
数字展厅。一个将数字技术与现象学结合的数字艺术博物馆 ©OPEN Architecture
建筑下方有一个设有雾喷和喷泉的浅水池,与建筑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圆。一条特别设计的水槽横穿广场,这是春秋分日时光塔的影子在广场上运动的轨迹——正好是一条直线,如同一把时间的度量衡。广场铺装图案中设置了一系列椭圆环,它们和水槽的若干交点正好是建筑春秋分日的影子在整点时间的足迹。
该项目于2021 获得英国AR未来建筑奖Jeu d’Esprit特别奖,目前正在建设中。
设计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陶土塑像——兵马俑为灵感,采用不同图案的陶瓷覆面,为建筑外立面增添无限趣味与神秘感。
Heatherwick Studio为中国古城西安设计了全新购物区。方案旨在彰显这座城市丰富的陶瓷文化传统,令线下购物犹如一场情感审美体验。项目占地面积1,115,000 平方米,功能多样,既有办公楼、公寓和酒店,也有各种绿地、屋顶露台、花园和下沉式露台。
从远处看,屋顶形状独特,灵感来自西安的寺庙。在街道上,不同高度的楼层和交错的体量为人们提供了层次丰富的视觉体验,中央广场成为游客聚集的主要空间。绿色植物编织贯穿于设计之中,地面层架构和每个屋顶结构上均种植着多种本地植物。
该片区选用的材料传承并发扬了西安当地的传统匠造工艺,与陶瓷文化产生独特关联。建筑设计以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陶土塑像——兵马俑为灵感,采用不同图案的陶瓷覆面。设计团队与当地工匠密切合作,开发出原创的陶瓷图案,为建筑外立面增添趣味和神秘感。
项目通过使用自然材料、阶梯式平台和周边环境的融合,打造出一个城中之城,将零售、住宅、办公、文化和休闲等多种功能融合成独一无二的场所,呈现出极具吸引力的、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
‘光能之石’体现出企业绿色转型的决心,也是一份向公众传达台电企业目标的‘建筑宣言’。
MVRDV 为中国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的“Sun Rock 光能之石”离岸风力发电厂运维中心,致力于将太阳能发电效率最大化,从建筑形态到立面造型都体现了这一愿景。
项目位于彰化沿海的彰滨工业区,其主要用途是为离岸风电可持续能源设备提供储存与维护空间。基地全年都拥有充沛的日照,“光能之石”的外形轮廓利于建筑的各个角度都可以最大限度吸收太阳能。建筑南侧采用倾斜的屋面,制造出更大面积的外墙来吸收正午太阳的直射;建筑北侧采用圆屋顶,以最大限度增加建筑表面接收的日照面积。
方案设计了横向“折叠”的立面,以最大化地吸收太阳能,折面上附着光伏电池板(必要时可与窗户搭配混合),且折叠的角度也都进行了最优化调整。据悉,建筑预计可以承载4,000平方米以上的光伏面板,每年可产生近100万千瓦时的绿色能源——相当于燃烧85吨原油所产生的能量——大楼能够完全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
大楼中心的开放数据库,挑空中庭实时显示台电公司的运行状态和产生的绿能数据©MVRDV
大楼的中心是一间面向公众开放的数据室,高耸的挑空中庭,实时显示台电公司的运行状态和产生的绿能数据。通过二层的展览空间能够看到维修工厂内的活动,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绿能产业机器的日常维护作业。大楼顶层还有一个展览空间,在太阳能板构筑的圆顶下,设置了一个种满树木的露台,向游客和公司员工开放,提供休憩放松的宜人空间。
OMA, 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 和藤本壮介深入研究了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精心平衡,巧妙地将建筑设计与海岸景观相协调,为大湾区的创意文化和环保生活打造了一个新的热点和目的地。
深圳K11 ECOAST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太子湾片区,是大湾区海滨文化零售新地标及循环经济先行者。这个价值近 15 亿美元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可谓雄心勃勃的项目,由OMA、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和藤本壮介组成的团队设计,包含艺术购物中心、多功能艺术空间、K11 ATELIER办公空间和一个滨水景观长廊。预计2024年底开业。
深圳K11 ECOAST探索艺术、商业与生活的融合,创造独具一格的人文艺术购物体验。空间设计采用错层式入口通道组织,可自主选择进入270°海景餐厅和沉浸式多感官艺术空间等处。
HACC艺术空间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作品,并为中国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示平台。同时,艺术城邀请参观者探索外国艺术家为深圳贡献的艺术作品。
K11 ECOAST完成后将成为深圳大湾区最大的LEED白金预认证建筑群,综合体的设计和建造符合中国“十四五”关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项目还与深圳开展的“零废弃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相呼应,“将循环经济原则融入其设计和运营,显著减少浪费,确保建筑设计、食品、时尚和教育等方面的环保。通过这些策略确保更好的环境保护和更环保、更安全、更愉快的零售体验”。
K11 ECOAST拥有60000平方米的室外景观,是所有K11项目中最大的,它还实用可再生能源、课回收材料及医院级别的空气过滤系统,将绿色、健康理念充分融入设计。图片来源于designboom
为了优化可持续雨水管理,设计团队采用“海绵城市”概念来缓解深圳现有排水系统的压力。总的来说,该项目将精湛巧妙的设计与海滨自然景观和谐融合,构筑大湾区创意文化的新坐标、绿色生活的新据点,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博物馆”式商业体验,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无论全新地标还是经典世纪建筑的修复,它们都将于2024亮相你我眼前,期待建筑师们再次为我们奉上的美好城市生活图景,更具可持续性发展,亦更具魅力的未来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