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phone

400-123-4657

CASE 成功案例

service phone 400-123-4657

EMC易倍从“润物细无声”到“无声胜有声”——中国视听艺术美学的对外传播赋能

点击量:970    时间:2023-02-18

  2021年5月31日,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在习关于我国国际传播的最新指示精神指引下,我国对外传播实践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当前,国际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中国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在努力提升自身对外传播能力。而在对外传播中,视听作品有着直观生动、文化折扣小、传播速度快、接触层面广等优势,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形式。同时,在媒体融合时代,视听作品还可跨媒介、多媒介传播,影响各个层级的、不同国别的受众群体。

  EMC易倍

  近两年来,视听作品作为可出口的文化产品,在我国对外交流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大量纪录片、综艺节目、短视频等以影像化、艺术化、大众化的表达方式,用心立意、创造新意、饱含情意,从时间、空间、价值等多重维度,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视听艺术美学赋能对外传播。尤其在艺术美学的赋能下,我国视听作品的对外传播更是从“润物细无声”进阶到“无声胜有声”,并且以“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生发“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用。

  两千五百多年前成功案例,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一中国古代传统美学观念。这种对极致美学的形容,是对艺术传播领域的最佳描述。传播与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彼此相通的。范敬宜先生曾借用古诗《琵琶行》分析我国对外传播工作时,认为这种“只强调理直气壮,不讲究委婉曲折;只强调大雨倾盆,不讲究细雨润物;只强调大开大合,不讲究以小见大;只强调浓墨重彩,不讲究轻描淡写”的传播方式必然有损宣传效果。因此,在对外传播中,除了要注重对宣传对象的语言交流之外,还要注重与宣传对象的视觉交流,即“润物细无声”,在传播中华文化时达到更高境界的“无声胜有声”。

  根据哈佛商学院研究人员分析的数据,人类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视觉83%。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这样解释的:“虽然味觉和嗅觉具有丰富微细的多样性,但这种丰富所产生的——至少对人类的心理——却仅仅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秩序。因此,人们固然可以沉湎于味觉和嗅觉中,但很少有人去思考它们。而在视觉和听觉中,形状、色彩、运动、声音等,就很容易被结合成各种明确的和高度复杂多样的空间和时间的组织结构,所以这两种感觉就成了理智活动得以行使和发挥的卓越的(或最理想的)媒介和场地。”因此,如果能将视频中的声音削弱或者消除的话,那么人眼接收到的信息占比也就更多,人们会更加聚精会神地观看视频。

  回顾近年来我国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视频中不夹带任何一个英文字母,却凭借着自然环境、人际交往与劳动日常的画面感染了观众,其视频中蕴含的生活美学,激起了当下人对慢生活的向往,“圈粉”无数海外网友;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打通了影视艺术美学的对外传播渠道,无论是“活起来”的唐朝乐舞俑,还是洛神、护法金刚,都以文化、艺术和科技之美打动了观众,让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壮观的视听效果走出国门;云南象群凭借着萌萌的姿态和形象俘获了国外网友的心,这种宣传突破了国籍、语言及文化的界限,呈现出亲和的中国形象,赢得了众多国外网友的喜爱,并使他们对习生态文明思想与中国生态实践产生认同感。这些成功的案例让世界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其“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值得我们借鉴。

  1.以画面语言替代说明说教。视听语言由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组成。其中,画面语言主要是指电视艺术家形成视觉形象所使用的各种因素和方法,反映着艺术家的创造性思想,具体包括画面上的人物、造型、色彩和场景布局。画面语言表达的特点是综合性的,通过构图、色彩、灯光效果和影调的综合运用,向观众传达美学思想和观念。

  与其他热点事件相比,云南野生象群北迁事件最大的传播优势在于大象的可爱形象。可爱的动物形象比铺天盖地的宣传说教更容易打动人心,“熊猫外交”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中国主流媒体从动物的可爱之处入手,跟踪和捕捉象群北迁过程中出现的可爱画面,并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外界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在中国国际电视台对象群北迁的直播报道中,外国网友在评论区中积极表达了对象群的喜爱,同时也赞扬了中国政府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做法。可以看出,可爱的动物形象冲淡了过去由政府主导的、宏大叙述所造成的意识形态色彩和说教态度。这一次将动物保护行动与积极国际议程设置相结合的对外传播实践,成功树立了一个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国家形象。

  并且,云南象群北迁报道用精致的画面突出了云南的绿色生态景观。借助大量的空中拍摄,观众可以看到自由迁徙的大象群体、繁盛茂密的热带雨林、绿意盎然的生态茶园等。同时,通过活泼可爱的大象与人的友好互动,“润物细无声”地向海外网友宣介了习所提出的“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等生态理念在云南的具体实践,成为加强国际交流能力的典型事例。

  2.以美学特质唤醒文化价值。短视频作为一种生机勃勃的图像叙事模式和话语叙事形式,不仅有助于继承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以短视频所传达的美学特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造和再传播,使传统文化以一种新的形式扎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短视频所传达的审美特征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当下意义,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价值的唤醒功能上。

  短视频的唤醒功能,是指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唤醒逐渐模糊甚至陌生的中国文化记忆,将其带回网友的日常生活实践中,特别是年轻用户的认知中。书法、诗歌、国画、戏曲EMC易倍、音乐、武术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重返并逐步流行于中国人的日常交流中。面对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城市化带来的生存焦虑,人们对传统农耕田园生活越发渴望。在这样的背景下,短视频中的生活美学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质朴、返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的向往,而且能够引起大众在情感上对传统文化与美好生活环境的认同与共鸣,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创作、再传播。

  李子柒的短视频中多是日常生活内容,包括劈柴、烧火、做饭等,在朴素的生活中展现平凡的美学意境,与现阶段人们渴望慢生活的愿望相符合,她的视频重现了传统农耕习俗,唤醒沉睡在人们心底里的记忆EMC易倍。在她的视频中处处可见自然清新的环境、温暖的人际交流以及朴实的劳动日常,开启了短视频生活美学的升维之路。她的视频中没有任何空话、口号或机械的说教。相反,李子柒用亲身行动表达了她对生命和自然的真挚感受,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达中国文化,吸引着外国网友持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达到“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

  3.以电影化升维促进大众传播。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电影化升维意味着节目的制作逻辑经历极大变革。电视综艺节目一向是以传统制作逻辑为指导,记录大量的人物、场景和故事情节,拼接多个机位,并通过后期对精彩内容做出处理,进行关键场景的切换。如果说以往的综艺节目是精华资源的聚合,那么在当下电影思维升级的支撑下,综艺节目创作将影视技艺与戏剧表演融为一体,实现了多元艺术的统一。通过电影维度的升级,综艺内容的深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为观众带来更加华丽的视听盛宴,并带来艺术美学与审美品格的回归。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便是以电影升维彰显艺术美学,以超高口碑引发大众传播的代表。《唐宫夜宴》作为最先引起巨大反响的作品,在国内和海外的社交媒体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唐宫夜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解构和更新,既展示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又让人们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国外网友纷纷称赞这是一种“难以置信的美”。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上将《唐宫夜宴》介绍给国外网友,人民日报也将《唐宫夜宴》的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上,将河南、中国的文化传播给了全世界,就连网友自发转到国外网络平台上的各种舞台片段也有数十万次的点击率。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电影化升维彰显了传播美学的回归,通过将艺术美学渗透到节目中去,扩大了受众群体,让更多人能够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唐宫夜宴》等节目通过观众自发传播而非明星吸引,成为热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一代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在逐步提升。视听节目的艺术升维,也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发大众传播,在“无声胜有声”中实现对外传播。

  美无国界。美是相通的,也是可以共情的。影视艺术作品已成为思想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特征与意识形态。视听作品对于美学的追求,为当代中国对外传播提供了一种可被多数观众所认可的表达形式。通过对李子柒、云南象群在海外走红现象以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的分析,笔者发现,在探索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我们可以在世界不同的审美意趣下找到一个公认的标准,通过视觉形象的大众文化传播方式,赋予视听作品以美学特质与美学精神,“润物细无声”地向世界呈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放大对外传播的正面效果。

  EMC易倍

  1.创造视听奇观。“美在于新奇”,艺术和美学需要不断创新变化、推陈出新。在视听作品创作与观赏方面,制造视听奇观,是视听作品创造新的艺术风格以通往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内心的捷径。视听奇观通过震撼、惊艳的影像呈现,并借助距离感和陌生化所催生的浓厚兴趣,引发外国观众围观,并激发出对美与未知的扩延想象。在《洛神水赋》出圈之前,“水下舞蹈”这种艺术形式并未走进观众视野。《洛神水赋》凭借“水下舞蹈”带来的神秘感、新鲜感,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融合了不同中华文化的元素,以新奇的艺术形式震撼观众心灵。同样,《龙门金刚》在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之内实景拍摄,面相威严的“金刚护法”与身姿飘逸的“伎乐天”一刚一柔相呼应,配合着铿锵有力的鼓声与悠扬的乐曲,形成视听奇观,令人连连惊叹。可见,创造具有奇观效果的视听作品是吸引外国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2.协调音画关系。虽然声音和画面只是视听作品的一种表达形式和承载内容的载体,但合理使用视听语言可以帮助升华内容。在信息过载的外部交流环境中,直白的语音符号使听觉系统更具可识别性,使得受众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音画之间巧妙的关系可以使观众从观看故事转变为欣赏审美形象,增加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情感的交流。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听觉符号系统使观众情绪难以在现场沉浸下来,并可能在任何时候抽离。通过降噪和留白,恢复听觉符号系统,使传播场景更加真实,创建和谐的音画关系和视听空间,更能加深观众的浸入感。

  3.挖掘美学空间。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不到6分钟的舞台诗剧《只此青绿》完美演绎出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以充满哲学、艺术、美学、文学的中国传统美学内涵征服了海内外观众的心,也让更多的艺术创作者窥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挖掘的无限空间。舞蹈作为一种“语言”,可以承载无限的记忆和情感,而“舞蹈诗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它将舞蹈动作作为一个个词汇表达,创造出一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千里江山,不只青绿。“青绿淡雅,飘逸轻盈”的美学形象体现出中国文化之美,包含了诗词、汉字、书画之美以及生活、山水、人文、服饰之美,足见视听艺术可挖掘的巨大空间。此外,中华传统美学,不只有“文艺范”的高雅艺术,更是世俗生活中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影视艺术作品对外传播中华传统美学,要挖掘多元美学品类与空间,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视听作品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需要更加积极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加强全球影视合作,创造更多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反映国家主流价值观、塑造国家真实形象的艺术作品。

  EMC易倍

  视听作品是一种艺术,我们不仅要把视听作品作为听故事、看故事的载体,还要理解视听语言的审美表达,探索视听作品的内在表达。目前,国内百花齐放的视听艺术作品已经能够从精神联系、情感体验、审美氛围等多种角度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式传播到外界。新闻报道、综艺节目、短视频等带来了多维的创作视角和审美导向,同时技术的整合和发展使内容生态释放出更强大的社会价值。未来,影视艺术作品应进一步挖掘中华美学精神,以画面语言取代说明说教,以美学特质唤醒文化价值,以电影化升维促进大众传播,更好地发挥视听作品的传播力,不断创造与人类内心精神的联系,在不同维度共同赋能对外传播。(作者冷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EMC易倍,陈瀚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座机:400-123-4657    手机:13800000000
Copyright © 2018-2023 emc易倍·(中国)移动端下载 版权所有  xml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桂ICP备2021003322号-1